0元營收!海創藥業連續四年鉅虧,上市保薦人中信證券被質疑

營收0元虧損2.9億引發市場關注

連續6年虧損,也讓海創藥業的股價一跌再跌。該公司2022年上市之初發行價42.92元,但上市當天大幅破發,當天收盤30.1元,較發行價破發30%。

海創藥業近五日股價走勢。

去年5月,海創藥業股價衝上高點78.77元后,持續呈下行走勢。截至今日收盤,每股股價報29.08元,依然低於發行價。

事實上,作爲創新藥企業,前期的研發投入往往需要鉅額投入,短期實現盈利確實困難重重。根據海創藥業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該公司淨利潤-4.89億元;2021年淨利潤-3.06億元;2022年上市首年繼續虧損,淨利潤-3.01億元;而最新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淨利潤爲-2.94億元。

雪上加霜:首個擬上市產品可能延期獲批

根據海創藥業規劃,首個擬上市產品氘恩扎魯胺軟膠囊(HC-1119 軟膠囊)預期將於2023年獲批上市銷售。

但去年10月,海創藥業公告稱,收到供應商凱萊英通知,其已自行提交原料藥登記備案的撤回申請。經溝通確認,原料藥登記備案撤回將導致氘恩扎魯胺製劑申請被動關聯撤回。對於撤回原因,供應商凱萊英表示:“主要是在相關指導及專家建議之下,註冊工藝路線前移,以及補充一些工藝驗證研究。”

作爲海創藥業的首份新藥上市申請,海創藥業此前表示,受原料藥登記備案撤回申請的影響,預計再次遞交申請的時間較前次遞交申請的時間延後約7個月。再次遞交本品種上市申請後,雖然首次審評中已完成的部分工作可能不會重複進行,但可能會延後氘恩扎魯胺軟膠囊的獲批時間。

仔細梳理海創藥業的招股書不難發現,海創藥業實際控制人爲YUANWEI CHEN(陳元偉)、陳元倫兄弟,其中,YUANWEI CHEN(陳元偉)爲美國國籍。

自2013年公司成立以來,海創藥業一直處於燒錢研發的狀態,2020年9月,海創藥業獲得盈創資本、復星醫藥、博遠資本、建銀國際等25家機構投資者認購的C輪定增融資,融資規模近10億元。

作爲腫瘤、代謝性疾病等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的企業,截至2020年底,海創藥業僅擁有95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67人,行政和管理人員28人,生產和銷售人員情況不詳。到2021年6月,該公司研發人員爲80人,行政和管理人員爲33人,其中博士和碩士人數分別爲10人和31人,總佔比約爲36%。

根據公告顯示,海創藥業核心產品之一的HC-1119軟膠囊50%的項目權益,系從四川海思科受讓取得。這也讓海創藥業自身是否具備充足的研發能力,成爲行業關注的焦點。

發行保薦人中信證券被業界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海創藥業發行保薦人的中信證券,近期也頻頻陷入風波,且多在IPO以及投行業務相關領域。

1月12日,證監會連發6條監管處罰,分別是針對中信證券、中德證券、萬和證券,以及這3家券商的6名保薦代表人。原因就是這3家券商及6名保薦代表人保薦的可轉債項目,在證券發行上市當年發生了營業利潤“腰斬”,甚至直接虧損的情況,違反了《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207號)第七十條的規定。

本次監管處罰正是因業績“變臉”,在往年對保薦代表人出具監管措施的基礎上,首次對保薦機構也採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3月22日,深交所罕見深夜發佈公告,稱對中信證券啓動現場督導。原因是聯綱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綱光電”)及其保薦人中信證券,在交易所已經發出三輪審覈問詢及監管函件的情況下,仍未能對相關問題予以充分說明。

在此之前,有媒體曾質疑該項目第二輪問詢回覆裡,關於實控人持股佔比問題有部分舉例內容或值得商榷,該質疑引起廣泛關注。3月27日晚,“中信”詞條一度登陸熱搜榜單第二。彼時,中信證券發表聲明稱,有自媒體、個人賬號等發佈和傳播相關虛假不實信息,並表示“將保留追究發佈和傳播不實信息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3月26日晚,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作爲天山股份重大資產重組的獨立財務顧問,就業績承諾未實現的情況向廣大投資者發表了致歉聲明。根據《業績承諾補償協議》,業績承諾資產各方在2021年度、2022年度及2023年度的承諾累計淨利潤數爲355.18億元,但實際累計淨利潤數爲137.27億元,據此計算,上述業績承諾資產業績承諾完成率僅38.65%,不足四成。

就在今日,有媒體報道稱中信證券近期對超過100位總部投行股權業務人員實施調崗,此舉旨在減輕IPO降速帶來的人員壓力。儘管薪酬未發生變化,但末位淘汰制實施意味着被調崗員工需要在新崗位上面臨業績考覈的挑戰。連續未達標的員工可能面臨降薪或勸退的風險。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3年中信證券完成A股主承銷項目140單,相較2022年的 166 單下滑15.66%;主承銷規模2779.13億元(現金類及資產類),同比下滑26.15%。其中IPO方面,2023年完成34單,較2022年的58單,下滑41.38%,主承銷規模同比下滑66.62%,降至500.33億元,IPO承銷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22.31%大幅下滑至14.03%。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含撤回、被否、終止註冊在內,共78家企業IPO項目終止。其中,因公司及保薦人主動撤回申請的企業爲76家,佔比逾九成。從撤回數量來看,中信建投撤回9家,中信證券和民生證券均撤回7家,中金公司撤回5家,撤回量相對靠前。

在嚴把IPO准入關的基調下,中信證券將如何提升執業質量,把好入口關,當好“看門人”,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又將如何發展來企穩“投行一哥”的市場地位,南都記者將持續關注。

採寫:南都記者 於典 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