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怎麼就成了最苦一代
我一直挺奇怪,在很多人眼裡,00後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爽的一代,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沒有之一的最爽。但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也成了最苦一代了。
這兩年00後不是畢業了嘛,開始加入我們公司,我跟他們交往過程中慢慢有點懂了,今天跟大家分享下這事。
不想說什麼“中國已經過了快速發展期,導致新一代機會變少”這些了,一方面別人說的太多了,另一方面我並不完全這麼認爲。
70後、80後玩的是一種“高淘汰”遊戲,而且下限極低。我之前也聊過,我讀中學那會兒,一大半人考不上高中,縣城中學根本考不了幾個大學,整體本科率是現在的一半不到,每年中考完南方工廠就補一大批人。
而且70、80後的階層跨越也比較難說,更多的是一種從溫飽線以下跨到了中等收入。00後一出生基本上就在父母的肩膀上,沒必要再走一遍這種階級躍遷了吧?
至於風口,眼前不就是AI風口嘛。問題是“風口”這玩意在哪個時代都是少數人能抓到的東西,絕大部分人只能是圍觀。彼時彼刻,正如此時此刻。
當然了,也得承認“00後”現在確實面臨一些明顯的問題,比如咱們之前聊過的學歷通脹,經濟減速等等。
但是我覺得,他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種觀念上的痛苦,是一種“明明過得不錯卻感覺很苦”的抽象現實。
爲了說清楚這事,先說一件我生活中的真事,這也是我上次突發奇想要寫《》的原因。那篇文章裡沒提這事也是因爲沒找當事人要授權,直到上週我去廣州出差一起吃飯,他說想聊就聊唄,反正在他們那個圈裡他這種事多了去了,沒人能對得上。
他是我的一個大學同學,跟我不是一個專業,大學畢業前他參加了一個安卓培訓班,從偏物理的專業轉到了計算機。大家也知道,2010年左右是互聯網大風口,那時候的工資動不動比現在還高。
很快就攢下了一些家底,後來去參加了一個講座還是什麼座談,那個講師當時好像還在新東方,搞那個比特幣,後來還出了一暢銷本書,估計很多小夥伴已經知道是誰了,我的朋友也懷着試試的心態開始搞。
在後續的幾年裡,正好有個小牛市,那玩意一直漲,他也跟着一直買,到了2021年左右,他已經基本上財務自由。當時有一次暴跌,然後又反彈了,圈裡流傳這是“龍回頭”,很快就要有超級暴跌。他於是高位套現,三十來歲就過上了養老生活。
如果這樣一直髮展下去,那絕對是人生贏家,或者說已經是人生贏家。
不知道怎麼就鬼使神差,他去參加了一個飯局,都是剛開始炒幣的時候的兄弟,還有幾個是他帶進圈的小弟。去的時候心情非常好,回來之後就崩潰了。
因爲他離開江湖的這段時間,外邊的世界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來一堆神奇的新東西,而且那些人越做越大,他的資產在一桌子人那裡已經是小弟中的小弟了,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他全程一句話都沒說。
回家後一開始還沒啥,不過後來慢慢情緒就失控了,開始整夜整夜睡不着,覺得自己這麼牛逼,怎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再後來開始自我開導,自己才三十來歲,總不能整個後半輩子都這樣啥也不幹吧,正好是奮鬥的年齡,怎麼能選擇躺平。
於是就把一小部分存款拿出來繼續做,並且下定決心,只用這些錢做,絕對不會追加一毛錢。
再後來的事就比較魔幻了,經歷了幾次過山車,有賠有賺,槓桿越加越大,到今年再聯繫,他說自己現在只剩下一套房了,存款已經全部折了進去。房子能留下,主要也是因爲那是他和老婆一起買的,他老婆死活不同意他做任何操作。
我也納悶,那麼大的資產,怎麼做到全賠進去的。
他說自己也不知道,反正就知道每次賠錢後,那種痛苦簡直沒法描述。就想賺回來,然後使勁往裡投,到後來已經瘋了,就想着翻盤,直到幾乎一無所有。
更過分的是,他一直想方設法說服他媳婦把房子抵押了,讓他有機會翻盤,現在也在耿耿於懷,覺得每天都是入場的好機會,他媳婦耽誤了他重返巔峰。
我說你還沒放下?
他說怎麼能放下,我曾經,我曾經擁有這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你說我咋放下?而且我還不到四十。
我說你還想去試一下?
他說當然想,我要把我失去的,都弄回來。
他現在處在一種很奇怪的狀態,每天晚上都極度痛苦,就是那種曾經擁有過一切,如今又遙不可及的感覺。想再來一次,把之前輸掉的再賺回來,可是確實沒啥特別好的辦法,因爲老婆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他碰房子。
到了白天又淡定了,覺得老天有眼,讓自己留下了一套房,不能再鬧了,就當從沒賺過錢。
每天就重複這個過程。
現在他很頹廢,不知道自己該幹啥,幹啥都沒啥意思,經歷過一天幾十萬入賬,再去一天賺五百簡直痛苦至極,問題是現在他也不一定能找到這麼個班。老婆也跟他關係緊張,老婆對他有意見不是因爲他賠錢,而是他現在這個頹廢狀態,實在是煩人,可他也沒辦法,除了炒幣啥都提不起精神。畢竟相比曾經像山一樣的財富,現在的任何努力都有點像用勺子挖土,從秦始皇開始挖也回不到過去了。
我把這一段給他看了,他說描述的差不多,但是還是不夠準確。沒經歷過財務自由後又跌入深谷的感覺,永遠都體會不了那種落差感,也永遠都寫不出來。
他還去找過一次心裡醫生,醫生說反正富的時間並不長,你也沒揮霍過,你就當從來沒有擁有過,就當成是在某音上刷到別人的東西。他使勁想了下,更痛苦了,那個衆人羨慕的“別人”,就是曾經的自己啊。他認爲自己這輩子可能被毀了,再也走不出來了,每天都處在自責、內疚、心如死灰、啥也不想幹的狀態。
說到這裡,大家估計已經知道我爲啥用了這麼長一個例子了
在我看來00後的痛苦並不是真正的痛苦,而是跟我這個小夥伴一樣,屬於一種觀念上的痛苦,曾經以爲這個花裡胡哨的世界就是自己的未來,畢業後卻跌入了現實。
現在的00後小時候,他們就深度接入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什麼一線豪宅,什麼大廠寫字樓,什麼三亞海棠灣,冰島海岸線,以及小紅書人均保時捷,共同構成了童年的虛擬繁榮。
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好像已經融入了這個世界,只要等長大,立刻就能好起來。
等長大之後,好像突然反過來了,見過了整個世界,好像觸手可得,但是就是到不了。
他們覺得一百萬也不多,但是想月入兩萬卻有點難;覺得年入百萬稀鬆平常,可是自己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小時候以爲30歲能開保時捷,結果30了還在擠地鐵。
爲啥別人過得那麼好,充斥整個社交媒體,唯獨自己卻這麼差。每天處在釋懷和焦慮狀態之間,早上想清楚了要活在當下,刷一天社交媒體,晚上又開始焦慮、嫉妒、恨了。
正常情況下,這種落差誰都有,比如80後小時候都想去做科學家,後來不了了之估計也沒人在意。
但是“00後”的目標更加具體,因爲他們從小就在看這個精彩的世界,以爲走入社會就唾手可得,豪宅、美女、豪車、可以到處旅遊等等。等畢業了,還在看,覺得整個世界依舊那麼精彩,每天各種人的幸福生活充斥所有平臺,只把自己給落下了。他們是繁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可在成年後卻被踢出了伊甸園。
所以我新造了一個詞,叫“認知通脹”,搜了下,確實之前好像沒有。也就是腦子天天滿漢全席,錢包頓頓泡麪加腸。想象和現實發生了巨大的衝突,而且更痛苦的地方就在於,這不只是單純的想象,因爲每天浸泡在短視頻裡,那羣俊男靚女有錢人拼命給你表演表演,讓你以爲這些事稀鬆平常,只是你自己做不到。
這個病的中晚期症狀,有點像我上文提到的那個小夥伴,自己現有的,自己都看不上;得不到的,才最渴望;想努力又覺得這努力在別人巨大的財富那裡太卑微,有種勺子挖山的感覺。
上一篇文章《》也提到過這個問題,算法把大家的伴侶預期提上去了,現實卻找不到那麼一個人,於是一堆人選擇了不婚。
社交媒體的算法最無情的地方也在這裡,它用一堆別人精心拍出來的視頻包圍你,把全世界最精彩的東西都塞進你手機,卻沒給開門的鑰匙。得了一種“我本應如此”的病,卻沒給你治療的辦法。最慘的不是沒吃過肉,是聞過肉香還得天天啃饅頭。如果還是更慘的,那就是天天看着肉啃饅頭。
那有啥解決辦法嗎?
也不需要解決,畢竟也不是啥大問題,再咋說也改變不了“00後”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一代的現實。
只是要注意到一點,真有錢的人不會整天在你面前炫自己花花綠綠的世界;那些看着不經意拍出來的視頻,都是他們反覆拍幾十次才讓自己看起來不經意。
積極配合治療自己那個“自己本該如此”的病,還有“看不上自己擁有的,整天垂涎得不到的”,這些都是病,得電。而且治不好之類病,就算將來有錢了,依舊隨時可能會敗光。
也不止00後,很多人都有這種病,能治的只有時間。TED的一個演講裡確實提到,應該大幅降低線上注意力,少去偷窺別人生活,轉向線下,出去溜達溜達,看看現實啥樣,讓腦子慢慢迴歸現實,時間長了就自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