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暉去世,年僅50歲、身家千億,堅持難而正確的事

5月20日下午,貝殼找房訂閱號突發訃告:“今天萬分難過,貝殼創始人、董事長左暉因病離開了我們。”

同一時間段,貝殼找房公司官網亦發佈公告稱,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左暉因意外疾病惡化,於2021年5月20日去世。

對於左暉去世後的公司管理,貝殼找房表示,公司董事會將就公司治理和相關事宜做出適當安排,並在兩週內適時發佈公告。

福布斯富豪榜全球排名第128,年僅50歲

公開資料顯示,左暉,1971年1月生,碩士學歷,現任貝殼找房董事長,其曾在2001年創辦了鏈家,併爲人所知。

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顯示,左暉,年齡50歲,排名128位,財富155億美元。

另據2020年10月20日發佈的《2020胡潤百富榜》,該年度左暉的財富增長近5倍至1050億元。

當時,胡潤表示,“很難想象,中國市值最大的房地產企業現在是一家房地產服務企業,即目前市值突破4000億的貝殼,而不是傳統房地產企業恆大或碧桂園。左暉在房地產行業財富排第六名,超過了融創的孫宏斌。”

據多家媒體報道,2021年4月23日,貝殼成立三週年,左暉寫下《相信價值觀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併發在個人朋友圈,這是左暉最後一條朋友圈發文。

左暉在文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希望大家問問自己:你還記得你當初許下的夢想嗎?你每天在做的事是在無限接近它嗎?是離你的夢想是越來越遠了還是越來越近了?我們一起努力!

做難而正確的事

1992年,21歲的陝西人左暉從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隨後開啓了北漂的生活。其先後從事了電話客服以及市場銷售這兩份工作,但由於缺乏溝通和公關能力,銷售業績平平。

從事客服和銷售的3年裡,也使得左暉找到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左暉認爲,“一個人在自己並不擅長的專業裡做事情,他永遠不可能激發出最大的潛質。面對衆多職業選擇,弄清楚自己不適合做什麼後就不要繼續浪費時間。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

隨後的一次聚會上,左暉和他的兩個大學同學決定共同創業,做財產保險代理,併成功的賺到了第一桶金。

2000年,左暉決定退出保險行業。彼時,隨着國家取消福利分房實行市場化,個人購房比例加大,市場對房產交易信息的需求逐漸加大,“嗅覺靈敏”的左暉開始從保險行業轉行做房產中介。

2001年,左暉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當時員工僅37人。

隨後的多年裡,鏈家一直穩步擴張。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7月,鏈家首推了“二手房資金託管”業務創行業先河;在市場不完善,靠吃差價賺錢的時候,2004年8月,鏈家又反其道而行,率先提出“不吃差價”籤三方約、透明交易。但是好景不長,2005年恰逢樓市調控期,中介行業也因此受到“重傷”。但也正在對手收縮陣地的時候,左暉選擇了逆勢擴張,短短兩年時候,鏈家的門店從30多家擴張到了300多家。2008年4月,“鏈家在線”正式上線,開啓‘樓盤字典’建設。2013年4月,鏈家又發佈“四大安心服務承諾”;2014年10月,“鏈家在線”更名爲“鏈家網”。

2019年,貝殼成交總額(GTV)達2.13萬億,成爲僅次於阿里巴巴的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以及中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

2020年8月13日,左暉團隊推出的貝殼找房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成爲中國居住服務平臺第一股。開盤當天,總市值超過420億美元,位列當時在美上市的第七大中國互聯網公司。

自誕生之日起,或許直到現在,公衆對貝殼仍舊有諸多的不理解。貝殼所倡導的「有尊嚴的服務者、更美好的居住」聽起來像是一句難以落地的口號,其創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做難而正確的事」也並沒有向外界解釋清楚貝殼到底在做什麼。

在公衆看來,貝殼是一個找房 App,很多人熟悉它是從地鐵上黃軒代言的廣告開始的。「海量真房源,省心上貝殼」,這確實是一句概括了貝殼對於消費者的功能的廣告語。但貝殼及其背後的鏈家,對於當下房產交易市場所產生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鏈家及其後來衍生出的貝殼找房,在中國互聯網商業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進入到了一個客單價高、交易頻率低、服務週期長、人員魚龍混雜、服務標準極度不規範的行業。和滴滴打車、餓了麼等 O2O 平臺的「輕」相比,上述每一個行業特質都意味着「重」,而「重」就意味着「難」。

與其他 O2O 平臺不同的是,鏈家作爲房屋中介品牌,成功孵化出貝殼找房平臺,將往日的競爭對手們變爲平臺上的「服務對象」,走通了從縱深到平臺、從線下到線上的路。它是反着的,在當下所有互聯網公司中,在這條相反的路上走得堪稱成功的,只有鏈家。

在鏈家進入行業之前,中國房地產行業甚至沒有一家資金託管機構。這對於一個每年十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鏈家從房地產行業的草莽時代走來,一步步變革了這個「又大又差」的行業。

良幣的必要涌入

2015 年,鏈家開始招募本科畢業生做經紀人。由於鏈家的理念是「不賺取一分信息不對稱的錢」,佣金透明化、房源透明化,所有信息都要無差別地分享給消費者。

由此一來,經紀人的職責就從爲消費者輸送信息,變成幫助消費者在過載的信息中做解讀、挑選。「如果沒有經歷過 16 年制的標準教育,是很難做到這些的。」

爲了讓本科生心甘情願從事這份比較辛苦、社會地位不高、對個人能力要求又很高的事情,左暉提出了一個數字——1.2,要讓經紀人羣體的平均工資是社會平均工資的 1.2 倍。

「有尊嚴的服務者」是貝殼的三個使命之一,這不單單是工資的問題。左暉認爲,錢不是保留人才的核心要素,核心要素是他們要從這個職業中獲得快樂。「他在這裡正幹着活兒,外面來了一個大媽,端着一盤餃子,對他說『怎麼還沒下班』,把餃子給他吃,我覺得這纔是真正能激勵他的事情。」

在北京,鏈家有 1000 多個門店,其中有 7000 多個經紀人從業超過五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門店都有 6-7 位深度參與社區生活長達五年的經紀人。在行業的平均從業時長是七個月的背景下,鏈家培養了這批在房產交易領域資深,又在社區內有深刻人情關係的經紀人。當他們互相連接,將產生怎樣的能量,是可想而知的。

價值觀 or 方法論?

或許是因爲企業家的身份,左暉的各種經典語錄往往被解讀成價值觀取向的東西,這讓他顯得不接地氣。不過讀過李翔對左暉的採訪記錄後,你會發現他很少說「虛話」。那些濃縮成價值觀的句子,更像是從鏈家到貝殼一路摸索過來後,對沉澱下來的做事方法的一種抽象的表達。

你可能找不到一個形容詞來準確地形容左暉,但一個否定短語可以——「不激烈」。他不關注競爭,但關注正確;他不一言堂,對於他的建議,如果團隊非常不願意做,那就算了;對於自己領導下的組織,他追求最小方差,不要極其優秀,但絕對不能太差。

對於鏈家,他始終感到自己是個旁觀者。「我不是一個特別較勁兒的人」,左暉這樣描述自己,「到今天也是一樣,我沒有什麼當公司老闆的感覺」。

這種對於組織的客體感,以及「不激烈」的個性讓鏈家和貝殼一直處於一種穩健的線性擴張狀態。

如果瞭解貝殼的根系,你會發現很多如今表露出來的能力,來自於很久以前的一些決策。比如目前貝殼 App 上最具代表性和競爭力的 VR 看房功能,在十年前的鏈家就已經開始了技術儲備。更別說真房源、樓盤數字化等這些需要長期累積才能對外宣佈「達成」的成就。

在外界看來,貝殼的爆發是突然的。但在鏈家內部,大家的共識是,貝殼在是「10」的時候,外界認爲它是「1」,而在它是「100」的時候,外界認爲是「1000」。鏈家一直在線性成長,「就像外人看小孩似的,過兩天一看,長得都這麼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