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不是兵書,卻爲何深受三國武將喜愛,連關羽都愛不釋手

三國時代一大特色就是涌現了大批名將,當然要成爲名將,不僅需要弓馬嫺熟、武藝絕倫,排兵佈陣、精通謀略更是不可或缺。這就需要武將們在習武同時也要閱讀學習大量的兵法書籍,並結合實戰提高指揮藝術。

作爲武將熟讀兵書自然是常態,然而卻有一部被視爲儒家經典的史學著作,卻例外的受到了衆多三國武將們的喜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傳》。

上圖_ 關羽也讀春秋

對《左傳》愛不釋手的三國武將們

喜愛《左傳》的三國名將,首推自然是關羽。一手持刀,一手捧《左傳》品讀已經成爲了關羽最爲經典的形象之一,據稱“羽好《左傳》,諷誦略皆上口”,可見關二爺對此書算是爛熟於胸了。

而後來擊敗關羽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年輕的時候不愛學習,主公孫權苦口婆心的勸學並開出一列書單,其中《左傳》赫然在列,而認真學習後的呂蒙也是讓博學多才的魯肅都對其刮目相看。同樣被譽爲曹魏“軍中長者”的李典,年輕時 “就師讀《左傳》”,乃至“博覽羣書”,專門拜師學習《左傳》,可謂是專業性更強。

而到了“後三國時期”,《左傳》的熱度依然不減,比如滅蜀的名將鍾會,其12歲時就開始閱讀《左傳》,而另一位滅吳的統帥杜預更是《左傳》的狂熱粉,其在打仗之餘自己還寫了一部心得《春秋左傳經傳集解》,且極具文學價值。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諸多三國武將,對這部史書愛不釋手呢?

上圖_ 鍾會

《左傳》對軍事戰爭描寫相當專業在行

作爲一部史書,《左傳》卻對於軍事戰爭的描寫刻畫相當在行專業,甚至成爲了本書最大的特色,而且《左傳》對於戰爭的記敘是開了“上帝”視角,對於交戰雙方都有詳盡的描寫,而且並不侷限於作戰本身,對於戰爭的目的、背景、影響等等都交代的一清二楚,而且還擅於在戰爭中總結提煉出很多經驗。

這裡可以從《左傳》中幾篇入選語文課本的名篇來舉例,如《曹劌論戰》對於長勺之戰的刻畫,雖然簡練卻細緻,戰前曹劌詢問魯莊公其軍民是否可以一戰,魯莊公從對國民小恩小惠到明察秋毫等多個角度給予佐證,得到了曹劌的認可。由此看出統治者是否得到軍心民心是打仗的關鍵。而實際作戰中,通過對曹劌“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的細緻記載,足見其對戰場細節的刻畫入木三分。再如另一名篇《燭之武退秦師》,則也是寥寥數百言,將參戰的鄭、晉、秦三國的君臣言行刻畫的栩栩如生,並將“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兵法最高境界得以充分展現。

可見《左傳》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兵書,甚至比起很多純理論枯燥的兵法更有實操性和借鑑性,以致於有觀點認爲本書的作者根本不是左丘明,而是戰國著名兵家吳起。因此,這本披着史書外衣的兵書受到三國將領們的追捧和喜愛也就不足爲奇了。

上圖_ 吳起

《左傳》的故事性閱讀性較強適合武將的口味

雖然說文武雙修是對武將的高標準要求,但武將畢竟是以打仗爲主,不可能像文官學士那樣埋頭古紙堆裡咬文嚼字。因此對於武將來說,書籍的可讀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這點上,《左傳》也很有優勢,其語言生動、敘事有趣、可讀性故事性都很強。

尤其是該書富有哲理且淺顯易懂的“金句”層出不窮,比如“多行不義必自斃”、“爾虞我詐”、“輔車相依,脣亡齒寒”、“居安思危、思則有安、有備無患”、“未大必折、尾大不掉”等等,這些“金句”直到今天都是膾炙人口。因此《左傳》也非常便於將領們在帶兵打仗之餘愉快的閱讀學習。

上圖_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

東漢以來對《左傳》的推崇也促進了其流行

雖然《左傳》也位列“儒家十三經”之列,但其在很長時間內地位並不高,就拿同樣類型的史書“春秋三傳”對比,另外兩部《公羊傳》和《穀梁傳》早就在漢代被明確爲官學,得到朝廷背書,但《左傳》確始終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其中重要原因也在於左傳故事性趣味性太強,不像另幾本那麼有“深度“,被當時的專家學者看不上,就好比是聽美聲的看不上聽流行的,看藝術電影的瞧不上看商業電影的,嫌棄“檔次不夠”。

上圖_ 劉炟(57年-88年),即漢章帝

不過到了東漢章帝劉炟時期,情況有了改觀,劉炟喜好閱讀《左傳》,有皇帝帶頭,自然朝野上下趨之若鶩,而當時的著名學者賈逵(西漢大家賈誼的後代)則更是從理論乃至維護劉漢皇室的高度推崇《左傳》,其認爲《左傳》崇尚“崇君父,卑臣子,強幹弱枝”的觀念,對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大有幫助。

此外,賈逵又稱《左傳》中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 陶唐氏就是堯帝,而劉累又是劉姓始祖,這無疑是宣佈劉姓是堯帝后代,無形當衆擡高了劉姓皇室的身份和出身(畢竟漢高祖劉邦只是亭長)。而如此明確的描述劉姓是堯帝后代的,也就只有《左傳》一書,系“獨左氏獨有明文”。

如此一來,《左傳》也一改昔日不被重視的窘態,開始逐漸也成爲一門顯學,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視,學習研究的人士也是越來越多。這也爲其在後世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上圖_ 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文武兼備的氛圍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受演義小說及影視遊戲的影響,似乎一談到三國,謀士和武將就是兩個鮮明對立的羣體,但在實際上,三國的各路英雄很多都是文武兼備的,文官武將中間並沒有太多的界限。

比如“武力值第一”的呂布,其之前曾經擔任過丁原賬下的主薄一職,這明顯是個文官職位;而張遼曾經也做過郡吏,還曾擔任過東漢封國魯國的國相;太史慈也曾“仕郡奏曹吏”;而明顯被“定位”爲謀士的程昱,則曾以僅700名官兵孤守甄城,併成功阻擋袁紹大軍,被曹操贊爲“程昱之膽,過於賁育”,後因履立戰功被曹操拜爲奮武將軍。

上圖_ 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由此可見,在這種氛圍下,武將們多加學習尤其是《左傳》這種兼有兵書合史書性質的經典,實在是益處多多,尤其對於關羽來說,更增加了其“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資本和底氣。

儘管隨着歷史的發展,各類經典著作尤其是史學著作層出不窮,但《左傳》依然受到重視,比如唐朝名相房玄齡喜讀《左傳》,甚至連自己兩個兒子房遺直、房遺愛的名字都來源自本書;北宋司馬光也是自幼愛讀,史稱“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左傳》,春秋,左丘明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