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向!國內三大巨頭佈局中東市場 出海掀新高峰

7月16日晚間,三家中國新能源頭部民企同時發佈“闖中東”的消息,晶科能源、TCL中環與遠景科技集團宣佈擬各自在沙特設立合資公司建廠,已披露的項目投資金額達到百億級別。

隨着國際貿易形勢變化,中東日漸崛起爲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的新熱土。除了上述企業外,陽光電源、協鑫科技等也在近期宣佈了中東市場新動向。

但對於這片掘金新熱土,中國企業是否已做好充分準備?又需要保持哪些冷思考?

中東成“新三樣”出海新熱土

晶科能源(688223.SH)宣佈,全資子公司晶科中東與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全資子公司Renewable Energy Localization Company(“RELC”)以及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願景工業”)簽訂《股東協議》,在沙特阿拉伯王國成立合資公司建設10GW高效電池及組件項目。該電池及組件項目是迄今爲止晶科能源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總投資約36.93億沙特里亞爾(約合9.85億美元),資金來源爲合資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

TCL中環(002129.SZ)與遠景科技集團同樣表示各自與REL、願景工業達成協議,分別設立合資公司,TCL中環項目公司將在沙特建設年產20GW光伏晶體晶片項目,遠景項目公司將進行風機及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製造。

晶科能源與TCL中環均表示,中東項目將是其目前最大的海外項目。其中,晶科能源項目總投資約36.93億沙特里亞爾(約合9.85億美元),TCL中環項目總投資額預計約爲20.8億美元。遠景暫未披露項目投資額。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三家中國民企均將在合資公司中起主導作用。據公告披露,晶科能源將在合資公司中持股40%,該合資公司納入晶科能源並表範圍。TCL中環同樣將在合資公司中持股40%。遠景亦透露其將是合資企業的最大股東。

三家中國企業均選定了同樣的合資夥伴——PIF與願景工業。其中PIF是沙特主權財富機構,自2016年沙特推出“2030願景”,PIF作爲國家實施多樣化戰略,特別是願景計劃的重要執行者,資產規模得到大幅提升。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2022年數據顯示,PIF首次從全球主權基金排名第六升至第五位,資產規模已達到6200億美元,佔全球主權財富整體規模的6.2%。

另一合資方願景工業則是由沙特阿布納延(Abunayyan)和阿姆哈迪布(Al Muhaidib)兩大企業集團於2021年共同創立,旨在沙特打造新能源全產業鏈製造能力,滿足中東乃至全球新能源的巨大需求。

近期躬身入局中東的企業遠不止於上述三家。

7月16日,陽光電源(300274.SZ)宣佈與沙特ALGIHAZ成功簽約全球最大儲能項目,容量高達7.8GWh。該項目擁有三個站點,分別位於沙特的Najran、Madaya和Khamis Mushait地區,預計2024年開始交付,2025年全容量併網運行。

而在今年6月,鈞達股份(002865.SZ)宣佈擬在阿曼投資建設年產10GW高效光伏電池產能,項目投資金額約爲7億美元。

協鑫科技(3800.HK)也在6月初公佈了其首個海外硅料廠的進展,有望落子阿聯酋,合作伙伴爲阿聯酋主權基金穆巴達拉(Mubadala)的全資子公司MDC POWER HOLDING COMPANY LLC。

分析:貿然投資折戟已有先例,要充分盡調要降低預期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這一年的時間,前來中東的中國商務考察團幾乎是爆發式增長,即使是對沙漠國家而言傳統的淡季夏季,各種機構或個人組織的團隊也依然洶涌。”總部位於迪拜的阿聯酋文森律師事務所的創始合夥人蓋森如是描述此輪中東熱潮。

據貝殼財經記者瞭解,中國企業出海的中東目的地主要指海灣六國——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曼、卡塔爾、科威特和巴林,尤以前三者爲主。得益於當地豐富的油氣資源,海灣六國人均GDP達到3.4萬美元,約爲世界人均水平的3倍。

畢馬威在此前的報告中指出,近年來全球能源轉型給嚴重依賴油氣收入的海灣國家帶來嚴峻挑戰,各國紛紛出臺經濟轉型規劃,加快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的步伐,希望能逐步擺脫對油氣出口的過度依賴。也正是海灣各國的轉型需求,驅動了中國新三樣企業的出海。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餘凌曲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多方面開拓市場是有益於產業長期發展的。相較歐美市場,中東市場可實現就地消納,但與此前中國新能源企業最大的出海目的地東南亞相比,中東地區也存在產業鏈不夠完善、製造成本偏高等缺陷,對於擅長降本增效的中國企業來說,通過打造高端化的差異產品更有機會獲取利潤。

出海中東熱潮以來,蓋森已經接觸了數箇中資企業因對當地市場、法律等環境缺乏充分預估及準備就貿然投資而折戟的例子。他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中東地區尤其是海灣國家目前在進行經濟多元化的改革,力求擺脫對石油經濟的單一依賴,在中國產能過剩、中資出海的大背景下有着巨大的發展機遇。這也導致當下前往中東的部分企業因迫切而存在一定盲目,合作前未充分開展盡職調查,對當地合作伙伴的爭奪激烈程度不弱於國內。

“中國企業出海中東,很重要的一點是降低預期,合理設定期望值,不要對掙快錢抱有僥倖心理。”蓋森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此外企業需要深耕當地市場,尋找合適的商業機會。充分盡調多方查證、延續優勢發揮長處也是提升企業在中東市場成功率的重要舉措。

蓋森強調,經貿對接、推進投資的同時,中東的法律環境和營商環境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企業在看到當地市場“風浪越大魚越貴”的重大機遇同時也應該做好充分研判,保持警醒,避免冒進。例如沙特《民事交易法》2023年12月16日方纔生效,當地的法制化建設尚在逐步推進中,當地對公司的註冊審批效率偏低。且中東國家對於僱傭合規、稅務和財務、環保用地等均有一定要求,可能會帶來額外的投資支出,企業需要對此做好充足的預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