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法」懶人包全解析 一次搞懂未來基本工資怎麼調
▲最低工資法草案11月底正式出爐,勞團紛紛表達對訂定法案的肯定。(示意圖/記者周宸亙攝)
攸關226萬名勞工的《最低工資法》草案近期出爐,明訂由勞資政學四方組成最低工資審議會,預計在每年第3季召開,其中「應」參採指標僅列入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最低工資調幅與物價指數增幅之間曖昧不明,引發各界質疑草案「換湯不換藥」,勞團紛紛表達對訂定草案的肯定,但也提出建議增列應參採指標,畢竟得參採指標是虛的,容易各說各話,可想而知未來勞資雙方依然吵翻天。
訂定《最低工資法》是小英政府重要的勞動政見,勞動部近期預告《最低工資法》草案,將決定226萬名勞工薪資該如何調整,與基本工資審議有5大差異,現制是以行政機關訂定的法規命令「基本工資審議辦法」規範,未來研擬提到法律位階,須經立法院審議的《最低工資法》規範,同時強制於每年第3季召開會議,明訂由勞資政學四方共21位,組成最低工資審議會,勞動部長擔任召集人,且採共識決爲原則,若無共識改以多數決作成決議。
爲審議機制及調整指標制度化定明「應參採」及「得參採」指標,並避免勞資雙方爭吵不休,淪爲「喊價」模式,特別新增研究小組,由專家學者4到6人、國發會、經濟部、財政部、衛福部、勞動部及主計總處等6機關代表,組成基本工資研究小組,每年4月提出最低工資實施情形,並於開會30日前給予調整建議方案,供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讓整體會議更能聚焦。
外界擔憂行政院會干預基本工資調幅,因此《最低工資法》草案明定,審議委員會決議後,勞動部應在10日內報行政院覈定,政院則須在20日內核定;屆時政院退回或不覈定,勞動部30日內得再次召開審議會,政院不得退回再審議結果。
▲勞資雙方歷經長達9小時「馬拉松談判」,最終拍板明年基本工資雙漲。(圖/記者張一中攝)
最低工資「應」參採指標吵翻天 物價指數唯一入列
最低工資審議的參考指標可分爲「應」參採、「得」參採,其中應參採只有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而強度較低的得參採則有最低生活費、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家庭收支狀況、躉售物價及民生物價變動狀況等10項。
另從歷史數據來看,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從2011年以來漲幅不到2%,扣除蔬果及能源後的核心物價指數幾乎都在1%左右,相較於國外,臺灣物價水準相對偏低。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目前是各界最有共識的「應」參採指標,勞動部強調,該指標屆時將成爲考量最低工資調幅的因素,但不能把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當作調幅,也不代表調幅的下限;假設該指標下滑時,也不代表最低工資會跟着調降,還是得參考其他指標才能判定。
▲各界對最低工資法草案出爐給予肯定,不過審議指標依舊看法分歧。(示意圖/記者紀佳妘攝)
最低工資調幅定義說不清 勞資未來還有得喬
在最低工資法草案尚未出爐以前,每年基本工資審議開會時吵吵鬧鬧,連要用哪個指標都沒有共識,如今「應參採」指標只有一項物價指數,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認爲,應參採指標只有CPI太少,應參考更多指標,如行政院物價穩定小組的17項重要民生物價年增率、最低生活費標準,企業跟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重應納入應參採,因爲得參採10項指標「可參考也可不參考」,當勞資雙方沒有共識時,容易各說各話。
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也說,以法律位階保障勞工最低薪資是值得肯定的,新增的研究小組也能避開以往「突然開會、倉促上路」的窘境,不過他認爲應采采指標僅列CPI,雖然是基本指標但也可能不夠,難過立法院那關,更何況物價指數還有食衣住行等不同面向,應該更細部討論這些指數那些與勞工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