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浪濤最深處: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2.0版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浩瀚如海且彌足珍貴的文物古蹟。我國擁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40項世界文化遺產及4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這些文物古蹟遍佈全國各地,不僅分佈在陸地。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輝煌的黃土文明之外,我們的祖先也創造出了燦爛的藍色文明。中華民族伴水而生,因水而興,河流、湖泊、港灣、近海、大洋,廣袤的水域中,無盡的蔚藍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如粒粒明珠散落在水下,塵封着多姿多彩的先民記憶,蘊藏着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
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生,是在國際水下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全球商業打撈日益火熱、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催生出來的。幾十年來,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篳路藍縷,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的水下考古調查發掘方法。
目前,中國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已經步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穩步建立了“國家主導、地方支持、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管理體系,形成了“以沿海海域爲主、遠海海域爲輔、適當兼顧內陸水域”的總體格局,已然成爲中國考古學中發展勢頭迅猛、國家支持力度空前、全民關注度很高的一個工作領域,也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一個重要方向。
2009年9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依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設立了“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標誌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作爲國家文物考古博物館事業的重要內容獲得新的定位,獲得了重點推動、快速發展的新機遇。
2014年8月,“中國考古01”船交付使用,結束了我國長期沒有水下考古專業船的歷史,使我國水下考古技術裝備一躍邁進世界前列,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能力。
2017年8月,中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成功進行首次載人深潛,作業能力達到了水下4500米,這一深海利器拉開了中國深海考古的序幕。
2017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下考古培訓班”在廣東陽江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陽江基地開班。學員來自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文博考古機構,除了15位中國學員外,6位外國學員分別來自伊朗、泰國、柬埔寨和沙特阿拉伯。這是我國首次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培訓。
2018年1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深海所成立“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
2020年11月,經中央編辦批覆同意,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原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基礎上組建成立,聚焦考古研究國家隊、水下考古主力軍、重大項目專業平臺、行業發展高端智庫等發展定位。
2022年,在海南島與西沙羣島間的南海1500米深處,發現兩艘明代沉船——“陸坡一號”和“陸坡二號”。
2023年,水下考古與深海探測雙方隊員搭乘“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這兩處沉船進行了初步調查。這一發現,標誌着中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突破。
水下考古的未來,要轉向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推動水下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促進社會分享與全民參與。經過一年的精心策劃設計與施工布展,11月16日,“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2.0版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煥新亮相。
展覽從學科發展史的角度出發,分“尋夢”“築基”“蝶變”三個階段詳細梳理了中國水下考古起步、發展和跨越的歷史脈絡。反映了我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還兼顧爲之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既具有水下考古學科的專業性,也不乏面向廣大公衆的普及性;既彙總了以往各地水下考古尤其是近十年來的重點項目與主要成就,也突出體現寧波水下考古特別是象山漁山“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
在設計基調上,展覽充分尊重與彰顯“水下考古”特色,將水下考古代表性的探方、商船、瓷器等作爲設計元素,運用木質展臺、微縮場景、考古影片等多元化展示手段,結合水紋燈等燈光效果,色彩、空間與質地完美融合,營造出強烈的水下氛圍。展覽以藍色作爲主色調,通過由淺藍到深藍的漸變,展現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淺水走向深海,從國內走向國際的非凡歷程。
空間設計方面,在遵循現有建築語言的基礎上,展覽將展示設計與建築元素有機融合,代表着水波的曲線與象徵着科學嚴謹的幾何在展廳中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共同碰撞出剛柔並濟的火花。展覽提取具象的沉船、瓷器、港口、瓷器等元素加以製作處理,用更具線條感的矩形、點位作爲設計視覺元素,應用於整個展覽當中。同時,展覽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將比較專業抽象的水下考古學科進行具象化的呈現,設置了水下考古剖面互動體驗裝置,通過場景與多媒體的動態交互演繹,將抽象的概念化爲有趣的互動。
2015年1月,“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開幕,展覽包括展廳和現場沉船修復,從水下考古工作層面分“機構與隊伍”“技術與方法”“調查與發掘”“保護與交流”“規劃與展望”五個方面,展示了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狀況、水下考古技術方法、中國水下文物調查與水下考古發掘成果、水下考古成果的保護與交流、水下考古前景展望等內容。除了陳列展覽本身,還在展廳內以玻璃房的形式設置了近800平方米的出水古船修復中心,觀衆可近距離體驗科研人員進行古船修復過程。
作者 | 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審覈|王 超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