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泰指治水逐步展現成效 目前仍是防汛期「多一份準備少一份災害」

行政院會後記者會。(摘自行政院直播)

上月凱米颱風對部分地區帶來致災性雨量,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2日)主持行政院會聽取各部會系統性治水報告。卓榮泰肯定歷年治水計劃逐步展現成效,而目前仍是防汛期,多一份準備就能少一份災害,也請專案小組彙整各縣市受損受災,掌握列管各項工程與補助計劃有無確實執行。

會後卓榮泰裁示,凱米雖降下致災性超大豪雨,但在歷年治水計劃及前瞻計劃下,以降低淹水範圍與程度,顯示中央與地方治水逐步展現成效,未來仍須系統性檢討,持續加強改善。目前治水工作由各部會依主管權責分頭進行,也有跨部會整合協調機,爲因應極端氣候加劇帶來影響,也請各部會務必加強合作,進行通盤檢討及整體規劃,並修正相關計劃,研議提出系統性治水作爲,強化氣候調適能力。

卓榮泰表示,現階段多數地方政府河川排水及保護標準仍低,行政院將協助地方治水,目前仍是防汛期,多一份準備就能少一份災害,全力降低水災衝擊,爲民衆打造宜居安居家園,凱米發生至今約一個月,請專案小組彙整各縣市受損受災,掌握列管各項工程與補助計劃有無確實執行。

水利署長賴建信指出,本次凱米颱風期間於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地區雖皆發生極端降雨量,但淹水面積較少,且退水更加快速。

經濟部報告以嘉義縣掌潭村爲例指出,本次東石雨量站24小時最大累積雨量爲441毫米,經過建設掌潭過溝抽水站後,未有淹水災情;臺南市中華醫大周遭地區完成三爺溪系統性治理後,仁德雨量站24小時最大累積雨量爲345毫米,超過2019年0813豪雨,而本次未有淹水災情。

另外經濟部表示,政策面將加強承洪韌性及流域調適,全面提升軟體及硬體的抗洪韌性,法規面將檢討出流管制門檻,希望課予開發單位應有責任。

爲因應臺灣未來面對極端降雨的治水策進作爲,行政院已籌備「水及流域永續推動小組」跨部會整合,經濟部也研擬下一階段治水計劃,融入流域系統性治理,幷包含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第二道防線、村落圍堤及非對稱治理等措施,持續協助地方政府提升國土韌性。未來將搭配AI浪潮強化科技防災技術,使未來治水管理工作將更爲完善。

對此,卓榮泰表示,應妥善評估成效,地點與做法,與當地溝通取得共識再推動。

農業部長陳駿季說明,針對凱米颱風後之新生崩塌地判釋計2155處,共1067.4公頃。林地、山坡地整治自2017年迄今完成崩塌地處理面積1265公頃、控制土砂生產量7411萬立方公尺、抑制土砂下移量3597萬立方公尺。

農田排水整治2017年迄今改善農田排水渠道162.6公里、改善農田水利構造物107座、保護重要農業生產區1萬0016公頃;水產養殖排水整治2017年迄今完成改善水產養殖排水系統8912公尺、保護公告養殖生產區及魚塭集中區1074公頃。

卓榮泰指示,農業部定期辦理清疏,維持水道順暢,落實維護管理工作,確保工作物健全。

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雨水下水道系統爲都市主要防洪排水設施,截至去年底全國雨水下水道建設總長逾5767公里;另因應氣候變遷影響,中央與地方持續推動防洪設施改善、定期維護下水道、抽水站及滯洪池,同時盤點都市可運用的滯洪、入滲、貯留、阻洪等資源以分擔排水系統負荷,採取採取工程及非工程的都市治水減災策略,打造具防災、韌性的海綿城市。

劉世芳指出,內政部自2006年起推動治水計劃,截至目前中央挹注地方政府約338.76億元,完成全國新建雨水下水道近550公里及清淤625公里、新建及更新抽水站69座,還有滯洪池26座等成果,尚在建設中的滯洪池有5座,預計明年底可全數完工。

劉世芳表示,行政院將編列5000萬經費支持地方政府辦理凱米颱風災後雨水下水道疏濬清淤工作,另內政部也會就受損設施災後復建及下水道系統改善等給予地方政府必要協助。

劉世芳最後表示,爲因應極端氣候加劇,2022年起透過「都市總合治水建設計劃」,透過都市地區的公園、綠地、廣場、操場、停車場、運動場、建築物等空間,進行滯洪空間整體性規劃,除現行已完成的1403站雨水下水道水位監測站外,預計至2026年底前可再完成517站,配合網路災情通報系統,能有效掌握防汛重要資訊,有助於即時研擬防災因應對策,以達成流域整體治理與提升都市防災防洪韌性之目標。

卓榮泰表示,短延時強降雨往往造成都會地區道路積淹水,指示內政部就易淹水點加強檢視下水道系統是否順暢,並針對感潮地區淹水情況全力協助地方政府完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