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賴清德祖國論給大家上的政治歷史課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今天是雙十國慶,綠營內部認爲,賴總統的國慶演說,關於兩岸部分,將延續520就職及國慶晚會談話基調,強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政策立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談到「祖國論」,引起方向各異評論。有指出演講同時談起兩國,直接挑動兩岸關係敏感的主權神經,也有說以「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生日」爲起手式是向中國遞出善意橄欖枝;又有人認爲演講部分暗示一中原則;或稱立場偏向中華民國,因稱之爲祖國,賴總統是首位這麼做的總統;在野黨對此迴應則未多着墨於內涵,只期待可以看到賴拿國旗唱國歌。聽起來對賴提及中華民國部分似是可以接受的?

多數對演講的臧否決定於立場。拍馬屁者固然不值一哂,但批評少從內容而由用字遣詞與立場着手,也甚特別。之所以如此,可能除了賴上臺以來,講新兩國論已爲大家所知外,他這次用詞以中華民國爲多,談的似乎也是歷史事實。

該先指正的,是賴此次演講,應無立場較偏中華民國情況。他雖口稱祖國,但分析內容,原文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衆的祖國」,然後再循蔡英文刪減中華民國曆史手法:「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這是把之前說的中華民國臺灣改成中華民國,其餘未變,只是方便打嘴砲的用法。

其次,相較於蔡發言的文青風格,賴的風格是裁切歷史。這從他上臺後,一系列突兀地引用歷史可知。稍加瀏覽,在520就職典禮演說裡談到1624年,稱當年臺灣從臺南出發,開啓臺灣全球化的開端,把荷蘭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連結當時的大航海時代,以及接受專訪時提到中俄璦琿條約,質疑中共爲何不去收回其他原有領土,乃至於如今的祖國論。

說上述歷史裁切突兀,是因爲前人極少會這樣用。不是因爲前人知識不足或缺乏創意,而是專有名詞多有特定指涉,政客則站定自家立場推銷,賴陣營卻把不少精力用於虛置解構歷史與對手邏輯,這是名嘴或後現代論者可以打的口水仗,沒料到可能一言興或喪邦的執政者會這樣做。

例如全球化時代雖有退潮跡象,但好歹大家曾躬逢其盛,知道相較於其他時代,支持者讚美其對參與者隱含開放平等自由的時代精神,把此拿來對荷蘭甚至歐洲人談1624年或許受用,但當時臺灣部分地域屬於被荷蘭異族統治的殖民史,之後到日殖末期還有多數務農人口與底層勞動力,僅負擔餵養殖民母國,無緣參與全球化;提到中俄璦琿條約,則讓人聯想中華民國繼承清朝迄今的歷史過程;至於此次脫離獨派論述,在一中框架下,以正視中華民國曆史方式來爭論祖國。

固然賴提祖國論時,把兩國號並立起來。但一中框架的「中」,可以有多種說法,他凸出中華民國(曾﹚作爲兩岸統治者的正當性,連帶一系列連結兩岸的歷史,都能讓人民發現回想,這讓處心積慮抹除中國的人尷尬,爲獨派論述所未見。

賴對歷史的裁切超越常情,要想理解,也唯有自己人才能曝他真實用意。號稱他子弟兵立委爲大家開釋,賴將中國最常用的「自古以來」跟「不可分割」兩大修辭拆解完畢,「用中國創造的話術來反問中國,這就是他的戰法!」匿名黨政人士談三點涵義,前兩點是賴對內外政局喊話,第三點纔是論歷史,他說賴以「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論述出發,直接指出「國共內戰舊史觀已經不再適用」。

這種解釋讓人越聽越糊塗:賴用中華民國曆史去拆解中共論述,其實還是暗示了國共內戰史觀,提之後又說不要提,僅是單純想在對中共嘴砲上佔便宜,這個動機對他的支持者來說未免太跳躍。推測爲賴擬稿的幕僚羣,此次主要恐怕不是爲綠藍營支持者寫的,而是對準了可能疏離白營的年輕支持者。故重點不在歷史邏輯性,而在批中共讓部分人覺得爽。

但這似乎有利於宣傳?把如此心態比較藍營對祖國論相應陳述,有人費神釐清,臺灣與大陸民衆心中的「祖國」,依據各自憲法,應該是尚未統一、但互相涵蓋的「中國」。這種井水不犯河水論述固然一板一眼、符合現存臺灣法規範,人民看到的卻是中共對臺的步步進逼。把攻防重點置此,似乎不易滿足年輕人心理需要。

作爲教育者,應該要指出率性裁切歷史的弊害。賴表面引的是歷史,實際談的是史觀。正在充分實踐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說法。如上所引,爲了反中居然勇於倒轉概念與歷史事實,美言殖民統治;看似在一中框架下爭論祖國,又說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已75年,不必再去談論祖國關係。談與不談與該怎麼談,展現了權力者對歷史詮釋的恣意與專業定義的輕慢。可嘆相關學界,沒人出來講話,臺灣太小,所謂不必談,也只是講給內部聽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