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賴清德剛上臺 就拆了蔡英文的臺
賴清德總統20日以「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臺灣」爲題,發表就職演說。本報資料照
目前臺內部對賴清德520就職演說的異見,多批評其內涵違憲問題。從西方憲法學理而言,立論鏗鏘,但以賴之前侈言選擇性守憲,並未激起民意太大漣漪,甚至多數憲法學教授也置若罔聞情況來看,西方憲政思維是否合於華人文化,還有討論空間。也因此,外界由此方向來的指教,賴恐怕不會在乎?
其實賴演說的另個重要問題,是悖離了李登輝以降,一路到蔡英文的應對兩岸路線,重新回到獨派史觀與傳統綠營主張,這同時也是脫離「維持現狀」的臺灣民意訊號,因此,外界應可預期中共相對李蔡時期的進一步回擊,與支持賴40%得票率的民意進一步降低。
關於「現狀」,要先指出的是,雖然從李登輝下臺到離世已有一段時間,但在國家定位、認同等議題,臺人主流認知到的現狀,非受日本殖民到兩蔣時期,臺人本有的中國認同所影響,而是壟罩在李執政時推動,包括教育、大陸,乃至於社區總體營造等多項政策交互作用下。當李是衆所矚目的執政者時,就算逐漸展露異於傳統國民黨立場,對兩岸現狀論述仍是謹慎的。以他在民國85年就職演說與執政最後一年(89年)元旦祝詞爲例,前者談到中華民族、中國人幫中國人、不可能採行所謂臺獨路線,後者雖提及特殊國與國關係,但講到互不隸屬,主體還是兩岸,也仍主張「期望依據國家統一綱領…逐步邁向民主、自由、均富的新中國。」獨派應不會質疑李的立場,他做爲一個負責任的執政者,如此陳述原因大家都懂。
不必負責的傳統綠營對此論述有別。最簡單的差異,是當時仍公開認爲應該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爲了執政,綠營逐漸遮掩其主張,越來越靠近李路線。後起政治勢力,更多是在李設定的框架內活動,甚至汲汲營營於搶佔李路線正統。準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爲賴就職演說緩頰時提到李蔡,用意在此。
蔡在政壇上初試啼聲,是從李時期加入國安團隊,她的觀點必與李相容。在成爲民進黨主席後,被稱爲「民進黨內最不像民進黨的黨主席」,是她讓臺人以爲李路線已由民進黨所繼承。
因此,蔡執政八年期間兩岸論述重點,首先是堅稱她是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及其他相關法規來處理兩岸事務,即便實際或許有異。上述法規多是從李登輝時代規範的兩岸現狀。直到今年元旦談話時,迴應媒體詢問賴在辯論會失言,蔡仍重提相關說法,並指出「這本來就是總統應該要做的事情,這一點她跟副總統的立場一樣,這八年來她也是這樣做。」
其次,蔡雖逐漸彈起兩國論調,但喊話對岸時,還是大量使用「兩岸」一詞,這是因爲上述規範的同屬一中暗示,是中共相當在意的部分。
第三、蔡的民國110年國慶演說裡,把中華民國曆史縮短爲從民國38年起算。蔡當時概述了這72年來,經濟從貧窮到富裕、政治從威權到民主、社會從一元到多元云云。雖然歷任總統演說裡常有如此敘事,但蔡的重點是藉此鋪陳出「成就了今天中華民國臺灣嶄新的樣貌」,試圖以此讓中華民國派接受她當年創造出的新詞:中華民國臺灣。
然而,賴的演說並不繼承蔡上述說法,反而更像是準備回到傳統綠營路線。第一、他沒提其他法條,口稱憲法一次,也不是在談到處理兩岸事務時說的,賴是想以兩國交往原則來處理兩岸事務。
第二,只講了兩次「兩岸」,喊話對岸時,是「呼籲中國」、「希望中國」。
第三,回顧歷史,賴看到的是「1949年的今天,臺灣實施戒嚴,全面進入專制的黑暗年代」,罔顧過去政府不間斷採行普通平等直接無記名的各項選舉,臺人展現積極參與的自由意志,與多年奮鬥成果帶來的光明希望;而演講提到臺灣歷史裡的高光時刻,居然是1624年荷蘭人殖民臺南與1996年總統直選,前者是「開啓臺灣全球化的開端」,後者當民選總統宣誓就職時,在賴的世界觀裡,才向國際社會傳達,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在民。對我曾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被認爲自由中國的那段歷史,毫無所覺。如此以偏概全,是過去深綠的虛構史觀。
賴的演講,讓人重溫久違的傳統綠營論述,但其深度與包容性,甚至還不及陳水扁第一次當選時的就職演說;在新兩國論等前提下,中共是否會願意接下賴說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臺就學的「善意」,令人疑惑,更麻煩的是,已有中共媒體放話準備反制,絕不會停留在口頭。
總結言之,從賴演說內容與中共放話來看,我們應能預期兩點:一、傳統綠營論述如能被多數臺人接受,當初就不用抱李大腿轉彎了。蔡今年初論述還是沿襲以往,亦顯示時機尚未成熟,但賴剛上臺就如此表態,不知在急甚麼,也暗示賴應該無法維持投給他的40%選票;二、中共新提了中華民族最低門檻,賴毫不理會,這不僅讓中共菁英面子掛不住,大陸促統民意恐怕又將高漲,520至今大陸多家網路平臺前十名熱榜,多有相關新聞可知。中共壓力將無法避免。上述兩現象交互作用又會產生何種變化,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