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100步笑50步—臺灣糧食危機甚於日本
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一路惡化,圖爲賣場架上的臺灣米。本報資料照片
這幾個月來日本出現「令和米荒」,超市米一到貨,立即被搶購一空,賣場被迫實施限購措施,每人僅能購買一袋米,米價也隨之大漲,仍無法緩解缺米的現象。臺灣媒體大篇幅報導日本米荒,還有人以譏諷口吻嘲笑日本。殊不知,我國縱然不缺米,但整體糧食問題遠勝於該國。
筆者在他文已經從日本稻米的供給面,探討過短缺的主因,在於人口結構劇變,導致稻米產量逐年下滑,約在十年前已出現供需失衡,進而釀成近期的米荒完美風暴。
日本在需求面亦居高不下,報章雜誌大肆報導外國旅客吃爆日本米,這類的新聞已過於誇大,整體消耗量並不算高。大家未注意的是, 日本國內消費量居高不下,纔是維持需求面的主要力量。
依據農林水產省《糧食供需表》的數據,在昭和37年(西元1962年) 人均稻米年消費量曾高達130.4公斤,去年(令和5年)僅剩下56.4公斤,不可否認因爲飲食西化,導致對於稻米的消費量驟減,然而單看稻米並不公平,該國不僅對稻米的消費量減少,對整體穀物消費量也在同步減少。
故應觀察稻米佔所有穀類消費的比重,昭和37年巔峰時期比重達75%之譜,縱然比重一路下跌,但是到了本世紀就穩定在六成上下水準,令和五年也還有57.6%,與其他亞洲以稻米爲主食的國家相比,實屬難得。而且該數據自2000年起就維持在六成的水準;連人均稻米年消費量也自2014年起,就都在57公斤以上。
該國米食消費穩定歸功於,日本的從小紮根的食農教育,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有計劃且大規模的在學校中透過體驗課程,開發各式各樣的米食料理,讓學生從小就愛上日本米食,逐漸改變消費習慣。因此,大家至日本旅遊時,會發現日本人對米食的喜愛程度。另外,日本政府還致力於將以米食爲主的傳統「和食」,推廣至全世界,促進日本米外銷至各國。
反觀,我國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自給率1984年56%,之後一路惡化,去年再度下降只剩下30.7%,與前期相比少了0.6%,且與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爲38%相距甚遠。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同樣一路惡化,2001年50.1公斤,已遠不如日本近期的56.4公斤;更遑論2022年僅剩42.98公斤,爲連續五年衰退,再度創下史上最低紀錄,僅爲日本的四分之三。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糧食問題更甚於日本,沉痾已達非變革不可的地步,僅稻米生產過剩,竟還有人對此沾沾自喜,訕笑日本缺米,可謂是「100步笑50步」。
政府無止盡的公糧收購,正是稻米供給爆倉的罪魁禍首。非但未檢討該制度,還有人提議加碼收購金額,變相鼓勵農民擴增種稻規模,將大幅排擠其他糧食生產,宛如救火揚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