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 可信數據空間: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文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梅宏,
北京大學教授、數據空間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 黃罡
數字經濟作爲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的新經濟形態,源於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深度應用,當前正處於成形期,其主要特徵之一是數據成爲新的生產要素並衍生出數據產業新業態。在此背景下,國家數據局發佈《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這是國家層面首次針對可信數據空間這一新型數據基礎設施進行前瞻性的系統佈局。行動計劃緊緊抓住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一主線,以打造數據空間中國方案——可信數據空間爲關鍵着力點,全力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進而爲推動數據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可謂意義深遠。
數據空間是網絡空間新形態,推動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釋放
大數據的出現,爲人類認知世界帶來了全新的思維視角,同時也提供了探索客觀規律、改造自然與社會的全新工具和方法,例如,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是基於大數據,使用深度學習來預測蛋白質結構。理論上講,在足夠小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對現實世界數字化,便可構建出一個蘊含現實世界運行規律的虛擬數字映像。在具備充足計算能力和高效數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對該數字映像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將有望揭示現實複雜系統的運行狀態、行爲乃至規律。顯然,構建和運用這一虛擬數字映像是數據價值最大化釋放的一種理想形態,其前提是實現互聯網上各類數據的廣泛互聯、共享和流通,特別是一般不對外公開的私域數據。
互聯網的設計初衷是爲了支撐不同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在傳統的計算機應用中,信息系統通常是按照特定的業務需求來設計的,數據則根據系統功能被緊密地組織並耦合在應用之內。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主要扮演了一個數據傳輸通道的角色,使得運行在不同計算機上的計算任務能夠相互通信和傳輸數據。因此,在現有互聯網技術體系下,數據全生命週期均由互聯網上的信息應用系統所控制,數據並非互聯網上可直接管理的獨立資源。基於互聯網的數據共享流通需要在應用之間進行協同,複雜性高、靈活性差、總成本高。
爲了支撐數據的高效共享流通,需要將數據與應用解耦,並拓展現有的互聯網技術體系,使得數據成爲互聯網上可獨立標識、定位、發現和訪問的資源。在此基礎上,爲了支撐各類數據應用,需要面向具體的領域和業務場景,按照數據所對應的物理實體的結構、關係來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組織,使數據實體、數據活動(包括數據的感知、傳輸、存儲和處理等)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構成一個物理世界的數字映像或孿生,即“數據空間(Data Space)”。數據空間可視爲網絡空間在人機物融合發展趨勢下衍生出的新形態,是圍繞現實世界的人或物所構建的全量數據集。數據應用運行在特定數據空間內,以滿足各類場景化需求,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釋放。
可信數據空間是暢通數據資源循環的重要載體
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關鍵在於確保數據資源循環能夠順暢無阻地運行,使得數據價值通過數據空間實現最大化釋放。《行動計劃》緊密圍繞個人、企業、行業、城市、跨境等五大關鍵場景,牢牢抓住價值共創、資源交互、可信管控等數據空間三大核心能力建設,全力促進數據要素合規、高效地流通使用,加速推動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構建。
價值共創是數據資源循環運用的主旨。應構建能夠支持多主體協同合作、資源整合以及場景創新的先進技術平臺和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例如,在重點行業的數據空間建設中,積極探索創新數據使用、收益分配、治理體系等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促進產業鏈從源頭到終端的數據共享流通利用,探索數據驅動的科研範式創新應用,推動產業鏈從傳統的鏈式關係向更爲複雜和高效的網狀生態關係轉變。
資源交互是數據資源循環運用的基礎。應將不同來源的數據資源、產品和服務進行封裝,形成統一的數據模型,實現數據的統一發布、高效查詢以及跨主體之間的互認,提升數據共享共用的整體效能。例如,在城市數據空間建設中,充分發揮公共數據資源的引領和“點睛”作用,積極推動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之間的深度融合應用,構建城市數據資源體系,爲城市建設、運營以及治理體制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可信管控是暢通數據資源循環的保障。需對數據空間內的主體身份、數據資源、產品服務等進行嚴格的可信認證,對數據流通利用全過程實施動態監管、實時存證以及結果追溯等措施,切實保障數據空間參與各方的合法權益,維護數據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例如,在跨境數據空間建設中,需要建立起高效、便利且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有效降低企業數據跨境成本和合規風險,積極促進國際化的數據有序流動與廣泛合作。
可信數據空間是面向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中國方案
我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將數據確立爲生產要素,需要破解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個世界級難題。數據空間的概念自2005年提出至今,核心目標主要聚焦私域數據跨域互聯(發佈和發現數據)、互通(傳輸和調度數據)、互操作(訪問和使用數據)。所謂的“域(domain)”從最初相對單一的數據管理系統領域,逐步延伸至業務域、管轄域、信任域、時空域等多個維度和層次。從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視角看,跨域就是數據供方、需方、服務方等參與主體在業務、管理、信任等方面形成共識規則。實現這些規則的相關技術應當以基礎設施的形式呈現,以便各方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方式加以運用。這種聚焦可信(trusted)、基於共識規則、聯接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數據空間,是過去20年形成的各種數據空間技術與系統的薈萃與融合,可稱之爲“可信數據空間”。
鑑往知來,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歷程,“internet”(開頭字母爲小寫)泛指採用特定技術和協議連通不同計算機網絡而形成的更大的網絡,而“Internet”(開頭字母爲大寫)特指基於TCP/IP協議的全球網絡基礎設施。顯然,當前以及過去的數據空間(data space,開頭字母爲小寫)類似“internet”,泛指採用特定技術實現私域數據跨域互聯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系統。我們相信,爲了構建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映像,各種數據空間技術和系統將在數據產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中競爭與融合,最終有望形成,也應該形成私域數據全域可信流通利用的全球一體化的數據空間(Data Space,開頭字母爲大寫)。《行動計劃》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形成一批數據空間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基本建成廣泛互聯、資源集聚、生態繁榮、價值共創、治理有序的可信數據空間網絡,可視爲面向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探索形成全球一體化數據空間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數據空間作爲網絡空間技術體系轉型的一種新形態,由“以計算機爲對象”轉向“以數據爲對象”,蘊含着變革性重大科技問題和創新機遇。因此,需要全面加強對數據空間領域科技創新的體系性部署,集合產學研用優勢資源,在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技術、生態、標準、安全等體系取得突破,支撐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立足全球視野譜寫數據產業乃至數字經濟發展新篇章。
來源:國家數據局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公開渠道,旨在爲廣大用戶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抄襲本文至其它渠道者引發的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 最新營商環境研究成果/彙編
▐ 各地營商環境彙編
精彩內容可進入“國脈智庫微店”購買獲取!
國脈數字智庫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資訊客服號:echinagov-GM
關於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是數據資產化先鋒企業。研發“一頭一體兩翼”企業數據資產化諮詢服務方法論,提供數據資產化戰略設計、數據治理體系建設、數據資產摸底調研、就緒度評估與諮詢、數據要素應用場景與價值研究、數據資產入表和產品化等全流程諮詢服務。
業務專屬顧問
洪女士:15973460470
楊先生:13167572951
田先生:15386405997
肖女士:18974731692
李先生:177021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