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夏侯文:他創造了“龍泉青瓷”歷史

與夏侯文大師的對談是通過線上方式進行的。儘管已是89歲高齡,屏幕那端的夏侯文依然精神矍鑠。

他的回答足夠細緻、專業、生動。在龍泉青瓷領域已躬耕60多年,夏侯文從記憶中調取片段,講述了一個個承載着歷史厚度的故事。這些故事關乎龍泉青瓷技藝的突破,關乎中國陶瓷“走出去”的探索,也勾勒出一位“愛動腦筋”的匠人永無止境的創新之路。

1963年,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畢業的夏侯文被分配到龍泉瓷廠。當時的瓷廠,距離縣城尚有37公里,條件不可謂不艱苦,“但我們那代人,不計較這些東西,再艱苦我們都能熬過來。”夏侯文不僅是“熬過來了“,還做出了劃時代的工藝創舉。

1967年,中國與挪威簽訂文化合作協議,將在那裡舉辦“中國陶瓷現代展”。夏侯文毅然決然接下了爲龍泉青瓷設計參展瓷器的任務。儘管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了不少支持,但他仍苦惱於沒有足夠的資料來進行研究。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直接寫信給國務院尋求資料支持。

沒想到去信有了回覆,不到半個月,他就收到了想要的關於故宮、延安、遵義等諸多資料。最終,夏侯文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順利拿出了參展作品《大衆瓶》,其後來不但爲挪威國家博物館收藏,還成了龍泉青瓷的代表作之一 。

龍泉青瓷外銷已有千年之久。依賴古絲綢之路,龍泉青瓷曾出口到阿拉伯國家甚至更遠的歐洲。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龍泉青瓷依然在國際市場上大殺四方。在廣交會上,有外國商人提議將龍泉青瓷做的薄一點,以此減輕重量,從而節省運輸成本。

夏侯文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其中蘊含的創新可能,果斷着手開始研究,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把龍泉青瓷燒製模具從兩塊改到一塊,成功研發出了薄胎青瓷,將青瓷重量減輕了1/3,訂貨量也因此增多。這是夏侯文在龍泉青瓷工藝史上的又一次創舉。

他還在青瓷釉下彩的燒製上填補了歷史空白,爲沒有花紋和裝飾的“裸體瓷”添了“花兒”;甚至在龍泉青瓷的日用化過程中,不僅保有了青瓷的藝術性特徵,也進一步提高了其耐用性,從歷史傳承角度上延長了龍泉青瓷的生命力。夏侯文的母校——景德鎮陶瓷學院,在建校60週年時曾評價他“創造了龍泉青瓷歷史”。

1993年,夏侯文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專家”稱號,還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評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他在技藝上的一次次改良和創新,也爲龍泉瓷廠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助推着龍泉青瓷更好地“走出去”。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只有創新才能延續藝術的生命。”在龍泉青瓷這條道路上行走了幾十年,夏侯文始終以“動腦筋”爲“武器”,直面每一次挑戰。他的匠人之路與“創新”交織,匠心致創新,創新亦錘鍊匠心。

而今,夏侯文也經常在展覽上看到年輕一代的作品。他欣賞他們大膽的表達,看到比自己年輕時更大膽的設計,他會非常欣慰。在這條無止境的創新之路上,夏侯文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人,“要自己會設計、能製作且不斷學習,才能把龍泉青瓷一代一代更好地傳下去。”

//END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實習生王雨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