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衛星地面站麗江站站長:衛星地面站網絡覆蓋100%國土上空數據實時接收
中國日報11月26日電(記者 閆東潔)回到北京開會的唐夢月和雲南麗江的同事在手機上緊張地溝通着,衛星接收站的一個設備出現了突然斷電的情況。
作爲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麗江衛星數據接收站(麗江站)的站長,檢查、維修各個設備、確保麗江站的正常運行,是唐夢月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內容。
"這個設備是有UPS不間斷電源的保障的,出現斷電一般是短路、漏電或者過載的原因,但是這兩天經過排查,並沒有這些現象。"唐夢月說。
"所以我們懷疑可能是哪個部位的線路接觸不良,所以我們決定把配電箱的蓋子打開,果然發現了一根虛接的電線,故障解決了。"他說。
爲了保證周圍沒有電磁信號的干擾,衛星接收站一般建在離城市較遠的地方。從1986年在北京密雲建成第一個接收站以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先後在新疆喀什、海南三亞、雲南麗江、黑龍江漠河,也就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建成了衛星接收站網絡。
由點到面,地面站現在已是個"大家庭"——從密雲站起步,地面站目前已形成了以北京總部爲中心,密雲、喀什、三亞、麗江、漠河五站組網的運行體系。由五站組成的衛星數據接收站網擁有38部大口徑數據接收天線和十餘條高速光纖數據傳輸鏈路,具備S/X/Ka三頻段天線工程化業務運行能力,以高度自動化運行實現了覆蓋我國全部國土和亞洲70%陸地區域的實時數據接收,規模體量和技術指標均位於世界前列。
9月,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2827米海拔處的麗江站建成並投入運行,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無固定衛星地面站的空白,及500公里以下衛星的實時接收空缺。
"也就是說,當衛星飛過我國上空的時候,它下傳的數據由接收站接收,並實時傳輸給北京總部分發給相關的單位或科研部門,他們就能即時獲得數據,"唐夢月說。
實時傳輸具有重要意義。以環境減災類的衛星爲例,如果哪裡發生了森林火災、地震災害、燃油泄漏等,相關部門根據第一時間收到的數據,就可以做出更快、更準確的研判和決策,使災害造成的影響控制到最小。
"這些我們日常生活可能感觸不到,卻是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能夠順利開展離不開的,"唐夢月說。
搭載不同載荷的遙感衛星,可以用於資源勘探、城市規劃、環境減災、空間探索等不同用途。我國的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站網,具備海量衛星數據的實時處理能力。
"在1986年之前,如果要使用遙感衛星數據,需要高價向美國等國家購買,"唐夢月說。"但是現在,我國的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技術已經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所接收的國產衛星數據完全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民生需求。"
在唐夢月負責的麗江站,有4位科研人員倒班工作。這座最新投入運行的接收站,有四部接收天線,承擔26顆國家衛星的數據接收任務。
"從技術上,位於北京的密雲接收站可以實現對麗江站實時監測,出現報錯或者突發情況,北京也能第一時間發現。也就是說,我們只需要很少的科研人員在當地駐守,這也是多年來地面站不斷髮展迭代的結果,"唐夢月說。
在來到麗江之前,唐夢月是北京密雲站的一名技術人員。
"密雲站的運行比較成熟了,積累了豐富的運維經驗。當我得知建設麗江站需要抽調員工的時候,就積極報名了。因爲在接收站初建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技術積累,"唐夢月說。
初到麗江,科研人員們從零開始,進行標校點選址、信號測試,然後看着天線一天天建設起來。唐夢月和同事們在麗江的一個村子裡住了一年多。
"還記得測試的時候,我們就爬到對面山頭上,手動發射信號,來測試天線的各項指標。最終看着天線建成,一項自己全程參與的重大工程完成了,很有成就感,"他說。
如今,麗江站已經實現了常態化運行,每天向北京總部傳輸着海量的數據。唐夢月和他的隊員們繼續每天對設備進行着常規運維,保障這海量數據的通道安全可靠。
"日常工作中的發現和運行經驗,每一項看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積累多了,就會發生質變,對於未來衛星接收站的建設提供很多有意義的借鑑,"唐夢月說。
"而這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重要意義,運行的經驗反作用到工程建設,才能實現重大科研設施的升級及迭代,保持在國際上的先進地位。"他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