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迷幻長日》西蒙梅爾Simon Mayer:身體是樂器,樂譜即是編舞

和煦笑容、氣質沉靜,來自奧地利的西蒙•梅爾(Simon Mayer)帶來他2017 年的第一個編舞作品《迷幻長日》(SunBengSitting)。融合了巴伐利亞民俗舞蹈Schuhplatteln 的旋轉、跺腳與拍擊等元素,以及他自身經歷過的古典芭蕾、現代舞等,透過物件、樂器製造的循環聲響,以及約德爾式(Yodeling)的歌唱,層層堆疊出這起自傳體式的舞作。

【5oo Mook Vol.2】《Art:Untitled》藝術,與它的介係詞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一場音樂與舞蹈的跨域雙人舞

作品從一片黑暗中開始,環繞式聲響帶來此起彼落的鳥叫蟲鳴,與森林中常見的窸窣聲響,瞬間將觀衆帶回西蒙兒時成長的奧地利農村裡;緊接着,全裸的他以一段近20 分鐘的旋轉揭開作品的序幕。如同許多傳統舞蹈的特色,「旋轉」也是巴伐利亞民俗舞蹈的特性,是運動也是情緒的收束;有趣的是,西蒙將旋轉作爲媒介,帶出他身體中的無數歷史,有舞蹈、有農村、有森林,更有音樂。成長在大自然與傳統文化圍繞的農村,同時也在重金屬搖滾樂隊擔任樂手。14 歲前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學校後,他正式開啓一週五天嚴格芭蕾身體規訓、週末回到重金屬搖滾樂隊表演的高反差人生。而這些充滿反差與跨界的表演與生活元素,也被完美地融入在這出自傳式的舞作裡。

「我希望觀衆能像孩子一樣看我的表演,帶着好奇探索眼前的一切。這也是長大後的我們最懷念的。」

此外,《迷幻長日》裡令人驚豔的聲景,則來自奧地利聲音藝術家Pascal Holper 的精心設計與「演出」。他在現場抱着電腦隱身觀衆席後方,在既定的架構中,順着西蒙的舞蹈即興變換演奏,宛如另一名舞者,用音樂與舞蹈進行雙人舞,互動也互補。不管西蒙撈出多少超乎想像的物件、或因應當天表演狀態而微調的或長或短節奏,Pascal Holper 都能剛剛好地與西蒙共振與共鳴。

《迷幻長日》在臺北首演後迎來潮水式的好評,策展人林人中形容「他的編舞是作曲,他的樂譜亦是舞譜。」模糊了舞蹈與音樂的邊界,也是恰到好處的跨域表演。西蒙不只在這70分鐘將觀衆帶回他兒時的農村,身兼表演者的他,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旋轉、拍打、以及各種形式的旋轉,與各式物件的玩轉中,真切地回到五歲時的自己。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帶來他2017 年的第一個編舞作品《迷幻長日》(SunBengSitting)。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帶來他2017 年的第一個編舞作品《迷幻長日》(SunBengSitting)。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帶來他2017 年的第一個編舞作品《迷幻長日》(SunBengSitting)。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尋找那個觸動你感受的事物

「沒有人真的是一張白紙,我並不期待觀衆空白的進來。每個人身上都帶有自己的歷史,我希望觀衆可以思考,眼前的表演是如何與自己的歷史與傳統產生共鳴?」西蒙認爲,看錶演跟日常生活都一樣,大家無需忙着尋找背後的概念和策略。「感受就好,去尋找那個觸動你感受的事物。」而對他來說,處理日常的情緒亦是如此。即便是「憤怒」,也可以像朋友一般,邀請憤怒喝杯茶,一起坐下來好好相處。

儘管過程不總是舒服,但透過邀請、觀察與處理,纔是促成自己與情緒達成和平的關鍵。「和平並不是單方面的要求情緒迴歸平靜,而是以安全的方式表達他們。」除了參與Camping Asia 的演出,西蒙也爲學員帶來一次啓發人心的工作坊。他觀察到亞洲的學員不太習慣使用「聲音」,頭幾天甚至連發出聲音都很困難。但當他們開始練習民俗舞蹈,舞者的聲音就出現了;歌唱與舞蹈的結合,可以說是大多數傳統舞蹈的共通點。

無獨有偶,西蒙給學員的唯一建議也來自他至今奉行的核心:「聆聽你身體的聲音。」他相信舞蹈是一種頻率,解決文字的語言障礙,更是一種美麗且充滿包容性的溝通語言;他非常享受每一次透過舞蹈與不同文化的相遇,以及與不同人交流所產生的共鳴。因此對於舞者或編舞者來說,好好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用對的方式表達與作出迴應,就是藝術家面對世界的最佳方式。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帶來他2017 年的第一個編舞作品《迷幻長日》(SunBengSitting)。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奧地利舞蹈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帶來他2017 年的第一個編舞作品《迷幻長日》(SunBengSitting)。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