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見深:遊走世界,落地“陶”源

90年代末,李見深花掉從美國帶回來的1萬美金積蓄,在距離景德鎮十餘公里的三寶村買下了幾間土房子,“背後是翠竹,周圍羣山環抱,一條小溪從院子中間流過。”

在這裡,李見深開始了自己的“造村”之旅。三寶國際陶藝村的“大樹”,就從這片土壤裡發了芽開了花,造就了陶瓷文化與中國鄉建融合的新式典範。

李見深與陶瓷的結緣,始於“學問”。高考恢復之後,他憑藉良好的藝術素養,考取了景德鎮陶瓷大學雕塑專業。但其實,“在你進入到這個領域有了深入接觸之後,在循序漸進中,在時間和歲月的磨練中和它(陶瓷)產生了情感,纔會對這個領域真正感興趣、更投入。”

1982年,李見深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1995年在美國紐約州立阿爾弗雷德大學獲得陶瓷碩士學位。1997年開始,他先後在日本、加拿大、美國、荷蘭等國舉辦個人陶藝作品展。

90年代在世界遊走的經歷,讓李見深有機會隔着一段距離觀照自己。他看到了深埋於身上的文化土壤,也更清晰地想到,這些文化在未來將帶來的獨特價值。

“一看是中國的,再仔細一看又沒見過”,很多人看到李見深的作品都會生出如此想法。他非常看重自己作品的民族特色,從不放棄在古人氣象中尋找創作源泉。代表作《唐朝記憶》就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詩意的遙遠回憶的關注,他希望用雕塑、陶土來定格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呈現歷史的歲月感。

“作爲一箇中國的陶藝家,你是否擁有中國的特徵或者氣質,這是很重要的。”

但對傳統的呈現,不是翻版、也不是臨摹。在傳統之上,李見深希望能給予作品全新的當代演繹:對傳統進行梳理,做最簡化的可能性,讓器具不管是外形、紋樣還是裝飾方法都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就像建築設計,既要保持傳統風格,又得保證現代人的生活起居一樣。”

在李見深的所有作品中,有一個最爲特殊的存在。它不是一件孤立的器物,而是建築、是景觀、是室內、是環境、是生態、也是手藝。它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館,允許新的介入,開放給所有的人來尋找“自我”。

這個代表作品,就是如今早已享譽世界的三寶國際陶藝村。

很多人問李見深如何“造村”,他卻認爲,三寶村的一切都是自己“長”出來的。三寶村四周散落着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零碎,但卻足夠自然。這裡所有的建築都是在過去的痕跡中慢慢延續下來的,他做的,只是給予其足夠的時間,給予其自然和文化足夠多的尊重,在此之上再爲村落注入當代價值與國際眼光。所以三寶村,才得以成爲“今天的、世界的、具有原生價值和本土價值的陶藝村”。

文化發展需要長期的投入,是“種樹”,而不是“插花”。“插花三個月就沒了,種樹是長得慢,但是根系一旦附着於土壤,就會形成新的生態和長勢,讓其能夠可持續性地發展下去。”

在被問到如何定位自己時,李見深用了“理想”這個詞。他是陶淵明的同鄉人,1500年前,陶淵明用文字表達對世外桃源的美好想象。而李見深的理想,就是在21世紀,構建一個“形而下”的可進入的“陶”花源。

“我這一輩子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做一個最好的藝術廚師。”

//END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實習生王雨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