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來最新演講全文

2024ESG全球領導者大會10月16-19日在上海舉辦。中金公司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朱雲來出席17日下午的主題對話——綠色金融如何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轉型並發表主旨演講。

本文來源:新浪財經、綠色金融CGFR‍‍‍‍

本賬號接受投稿,投稿郵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朱雲來:擴大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有序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尋求全球可持續發展新契機

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今天有幸來參加ESG會議,時間關係,我儘可能地概括。

碳排放加速,全球氣候變暖局勢嚴峻

氣候問題很早就開始被研究,至少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里約熱內盧國際會議形成的氣候公約框架。這一事件發生在1992年,到1997年演變成了《京都協議》,對框架進行了許多細節的補充。從1992年的氣候公約框架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2年,燃燒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系統性累積,導致氣候變化。這與過去歷史上的冰川變動、太陽輻射軌道因素變動等因素是不一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類燃燒活動造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做出改變。

圖1 氣候變化

根據歷史記錄顯示,由於累積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們的平均氣溫已經增長了1.5度。如果按照目前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估計到2030年我們會平均增長2度。

低碳轉型具有經濟可行性

面對這樣的氣候變化,我們有辦法改變嗎?我們認爲過去幾十年的進步,特別是過去十年甚至過去三年的進步讓我們有了充分的信心。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至少光伏可以替代化石燃料作爲基礎能源的提供者這是科學上的可行性。

另外我們經過系統的測算現在已經觀察到一種趨勢隨着科技進步的推進成本會繼續降低甚至我們的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對比傳統的火電發電可能還更爲便宜可以滿足全部的能源需要。這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也是完全可行的。從科學的可行性到工程的可實施性再到經濟的合理性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地球家園的保護問題在理論上和技術上已經得到了徹底解決。

圖2.1 中國與世界碳排放預測

最近我還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因爲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於傳統的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試想一下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三大燃料市場加起來的總規模可能也就幾萬億美金而現在全世界的經濟總規模是一百萬億美金。其實這些化石燃料作爲能源和重要經濟社會裡的成本來講也就幾萬億。也就是說我們的能源成本其實只有不到經濟總規模的10%。

圖2.2 中世排耗時圖

由於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我們的星球變得越來越不宜居。因此,全球的人類應該聯合起來,尋找新的解決方案。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技術上已經存在可行的替代方案,這些方案甚至可能比傳統的化石能源更加經濟。關鍵是我們要採取統一的行動,而ESG正是一個很好的社會組織平臺。通過ESG這個平臺,我們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達成統一認知。這個前景其實很光明。二氧化碳問題我們肯定可以解決,而且解決方案可能並不昂貴,甚至可能更加經濟,從而成爲社會經濟系統新發展的契機。

圖2.3 中世發電量趨勢時圖

能源體系折退新代破解碳排放難題

自1850年迄今,全球能源消耗持續增長,倘若我們能在2030年如期達到碳排放峰值,鑑於當前世界耗能之巨,以標準煤爲計量單位,預計將達212億噸標煤,相應產生35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倘若我們依照既定計劃,在2030年順利達峰,那麼全球將朝着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邁進,而中國則致力於實現更爲長遠的2060年碳中和願景。

爲實現上述目標,我們所提議的核心策略在於逐步淘汰已達服役年限的火電裝機,並持續以新型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從而推動發電體系由化石能源主導轉向可再生能源主導。如圖3所清晰展示,我們基於系統化的年度數據進行了深入預測。在預測過程中,我們將滿足年度發電量需求置於首位。爲此,我們假定現有火電裝機的設備利用率將保持不變,例如維持火電每年4000小時的發電時長。在制定年度發電計劃時,考慮到每年都有部分火電裝機因壽命屆滿而退役,其自然減少的發電量則需通過新增的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來彌補。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過渡過程。

從2030年的碳排放峰值到2050年或2060年的零排放,我們的年度碳排放量將沿着一條明確的軌跡逐步下降。以約400億噸的排放量爲例,在從2030年至2050年的20年過渡期中,我們每年需減少約20億噸的碳排放。而每減少20億噸的化石能源排放,便需以等量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替代,從而確保能源供應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這正是我們解決方案的核心所在。可以預見的是,每年解決1/20的問題,這一進程將是循序漸進且切實可行的。

圖3 折退新代(轉型路徑)(2001-2060)

遵循這一邏輯,由今至2030年,火電裝機在觸及峰值後將逐年退役,歷經二十餘年,最終降至零。此期間,我們將不斷擴增光電、風電、水電等新能源裝機,以填補火電裝機退役所留之空缺,確保能源系統平穩完成新舊更替。同時,伴隨火電裝機的逐步減少,煤炭消耗與碳排放亦將相應降低。至2050年,原有火電裝機將因自然折舊而全部報廢,其位置將由持續累積的新能源裝機所取代。這即爲我們總體的轉型方針,此方針不僅可促成能源系統的順暢過渡,更有助於推動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圖4 中國氣候環境分佈:輻射/雲量

圖4展示了中國氣候環境的輻射與雲量分佈測算結果。實際上,中國的主要能源帶位於西北部,該地區的雲量相對較低。儘管南方的太陽輻射強度較高,但由於雲雨過多,因此相對而言,我們利用的輻射能源主要來自西北地區。

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國東部地區是電力消耗的主要區域,而西北地區則因其豐富的陽光資源,有望成爲更爲關鍵的綠色電力生產基地。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考慮建設必要的電力儲存與傳輸設施,以確保西北地區發電站所產出的電力能夠高效輸送至東南地區,從而滿足當地的電力需求。目前,類似的特高壓輸電網絡已具備初步基礎,未來或許應該加速其發展,並使其更加適應西北地區以光電爲主、而非僅限於水電的區域特點與佈局。

轉型選擇

目前我們所觀察到的行業,雖然看似前景光明,但實際上許多公司卻深陷虧損困境。這究竟是何原因呢?其實,這是由幾個問題相互交織而導致的。首先,新能源如風能、光能的發展勢頭迅猛,技術更新換代速度極快。這雖然爲行業帶來了無限生機,但同時也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爲了搶佔未來發展的先機,各企業紛紛展開激烈競逐,甚至不惜採取低價策略,最終導致虧損。其次,傳統火電的平衡也受到了新能源的過度衝擊,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動盪。

隨着碳排放成本內部化的推進,全社會能源用戶必將積極調整以應對新增的成本壓力。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依託科技進步,推動能源體系轉型,並在持續降低應用成本的基礎上實現良性發展。事實上,我們已經見證了相關成本的迅速降低,尤其是在光伏發電和化學儲能領域。這正是科技進步爲解決問題所提供的強大動力。展望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規模效益的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成本將繼續保持下降趨勢。

圖5 能源轉型選擇-光電技術進步:成本下降(2012-2050)

當前,新的政策要求提出,可再生能源需要在本地消納達到95%,這無疑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以風能、光能等新能源爲例,其最理想的發電地點位於西北地區。然而,西北地區人口稀少,經濟總量相對較低,因此當地電力需求並不大,也無法自行消納如此大量的電力。實際上,我們的目標是將這些能源輸送至東南部地區,那裡不僅是國家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也是電力消耗最大的地區。

這就涉及到了我們的電網建設。我們需要通過特高壓輸電系統,將西北地區的新能源有序地輸送至東部和南部地區,以實現供需匹配。同時,爲了平衡更多的光伏發電在西北地區的接入,並通過輸電網絡將其輸送至東南部,我們需要引入重要的儲能技術作爲新電網的平衡要素。儲能技術就像整流器一樣,能夠將間歇性的能源轉化爲持續穩定的能源輸出,從而確保電網的穩定運行。

控制低碳轉型成本

通過合理的碳排價格交易市場及機制,可以將碳排放的外部影響轉化爲交易各方需要承擔的內部成本,從而激勵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圖6 中歐碳市比較

將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是控制碳排放的關鍵手段之一,這可以通過碳市場和碳交易來實現。如圖6,當前歐盟碳價格(藍色線代表)已攀升至70多歐元,摺合人民幣近700元,自2014年以來持續上漲,碳交易機制正在歐盟日益發揮其效用。我國也已啓動碳交易進程,但目前的碳價相較於歐洲水平還偏低,僅爲後者的十分之一,這也提示在未來有空間進一步完善我國碳交易機制的成熟度和效率。

如果考慮到未來歐盟將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即出口歐洲的貨物可能要按照歐洲的碳價標準來計算其應含碳成本,如果此前繳納不足需要補繳,否則無法進入歐盟市場。這可能會使產生很大影響。爲此,我們現在就要重視包括合理碳排放價格在內的全額燃料成本。

圖7 中國煤油氣消耗總量及總成本

以煤炭爲例,除了煤炭本身的市場價格外,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也需計入碳成本。具體來說,每燃燒一噸煤炭大約會產生四噸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計算每噸煤炭的碳成本時,需將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碳市場價格乘以4。

以中國當前每噸碳排放67元的市價爲例,每噸煤炭的碳成本大約爲280元。換言之,若煤炭的基礎價格爲700元,加上碳成本後,其總價格將增加約40%。值得注意的是,若按照歐洲二氧化碳排放的交易價格來計算,這一增幅將更爲顯著。據粗略估算,將碳成本納入考量後,煤炭燃料的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至每噸3000多元。

圖8 中國煤油氣消耗總量及總成本

前景展望

系統地解決這些問題以後,我們的前景會非常好,我們需要20年,逐步把這個做起來。風光也只是選擇之一,我們還有很多其他新的技術,我們已充滿信心地解決了二氧化碳的問題、影響到我們地球家園的問題。希望ESG的標準,促使全球居民能夠形成系統性的共識。謝謝大家!

圓桌對話

鞠建東:剛纔您提到我們到2035碳達峰,20年時間每年用新能源替代1/20的化石能源,實現碳中和。這個理論從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請問如何在實踐上實現該目標?

朱雲來:實現碳達峰其實並不難。所謂“達峰”,即指不再新建火電設施,從而使得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達到峰值。此後,隨着每年火電設施的自然折舊,排放量將逐年減少,平均每年減少約5%,經過二十年,將最終實現100%的減排。在達到峰值後的每一年,當火電設施發生自然折舊時,我們需要採取的措施是,以相應規模的光伏發電來替代折舊的火電部分。例如,若有一億千瓦的火電需要折舊,我們需要配置相當於其年發電量規模的光伏發電來進行替代。由於光伏發電的年利用小時數一般爲一千多小時,而火電平均每年爲四千小時,因此我們需要四億千瓦的光伏發電來匹配這一億千瓦的火電。通過這樣的折舊與替代過程,二十年後,我們將自然而然地全面轉型爲累計投資的新光電能源。■

入羣可參加全年至少12場精彩閉門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