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嘯虎之問:中國大模型不配有理想?

最近,投資人朱嘯虎給中國大模型行業潑了一瓢冷水,引起業界熱烈討論。有媒體將朱嘯虎與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的觀點進行了對比,更有意思。

朱嘯虎的觀點,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或者說,他能代表一羣人目前的態度——認爲大模型行業已經過熱了,在通用大模型領域,已經沒有什麼機會了。關鍵是要找到應用場景,快速商業化來儘快掙錢,這個纔是有價值的,其他一切都是在忽悠。

朱嘯虎與楊植麟的觀點交鋒,讓筆者想起幾年前,馬雲和馬斯克那場有趣的圓桌論壇對話,馬斯克大談火星移民、人工智能,馬雲則關注商業、人性、生活。

時鐘再往前撥一點,有一段時間,國內當時在熱烈的討論——我們爲什麼沒有喬布斯,爲什麼沒有馬斯克?當別人在考慮火星移民的時候,我們卻專注於用電商的方式買菜?

上面問題的答案,從朱嘯虎最近引發的爭議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點端倪。

我們太關注於短期的商業回報了,求仁得仁,那我們能得到的就只能是在應用層面的修修補補,跟在別人後面喝點湯,而永遠都吃不上肉。

的確,美國出現了蘋果、特斯拉,現在出現了OpenAI,在中國沒能出現這樣的公司。但問題的關鍵是,蘋果的背後是喬布斯,那個敢於怒懟當時的藍色巨人IBM的喬布斯,因爲他覺得“如果IBM贏了,那我個人的感覺就是,我們將進入長達20年的計算機黑暗時代。”

SpaceX的背後,是對人類成爲跨星球物種有着執念,並且有很強緊迫性的馬斯克。

OpenAI的背後,是一羣爲了避免AI被谷歌這樣的巨頭壟斷,而要通過分佈式AI的方式來保證人類未來安全,找到一條通往AGI的安全通路的人。

這纔是這些公司存在的原因,即使到現在,那個做出ChatGPT、Sora而驚豔世界的OpenAI,其目標始終沒有變,那就是早日安全的實現AGI,這是驅動他們這羣人心甘情願996甚至007的最強大動力,而不是要趕緊通過應用來賺錢。

談到大模型創業的風險的時候,月之暗面楊植麟表示坦然接受創業的風險和挑戰,並無所畏懼的往前衝。我想,即使他最後失敗了,那也是值得尊重的。世界是由這樣一種人推動的,而不是天天想着在商業社會裡找快速賺錢場景的那羣人。

我想,之所以朱嘯虎對中國大模型市場這麼悲觀,一方面他作爲投資人,見多了各種泡沫;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對中美在大模型尤其是底層通用大模型上越來越大的差距,所帶來的失落甚至絕望。這種情緒,在Sora發佈之後,更加明顯。

不少人覺得,中國一直缺乏原始創新,我們的強項就是應用,這在以往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多次得到驗證。所以,很多人把這種思維也套在了大模型行業,覺得我們在底層大模型上沒什麼機會,應該專注做上層應用。

這是值得商榷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誰規定只能美國人做原始創新、做底層,中國只能在那個基礎上做一些應用,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撿不要的菜葉子吃?誰規定的?美國立國纔多久?整個信息技術革命纔多少年?怎麼有些東西就成了金科玉律了呢?很多時候,預言都是自我實現的。當我們覺得自己只能做一些上層應用,並只願意在這個上面投入資源的時候,那這個預言纔會成爲現實。

回到大模型領域,這條路是美國人先淌出來的不假,但一共也沒發展幾年時間,怎麼就一定追不上了呢?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市場上似乎在漸漸形成一個共識,認爲底層大模型是科技巨頭的生意,創業的小公司就不要想了。從邏輯上講,好像不無道理,大公司有錢、有人、有資源、有場景,而大模型又是特別耗錢的一門技術,所以基本沒小創業公司什麼事情。

但歷史卻一次又一次向我們證明,上面的邏輯是錯誤的,幾乎每一次重要的技術變革,都會誕生一批新貴,而老巨頭們總是趕不上時代的列車。當初在智能時機初期,諾基亞一樣有錢有人,但在短短几年間就輸得一塌糊塗。如今的大模型領域,做的最好的也不是市值幾萬億的谷歌、微軟、亞馬遜啊。谷歌發佈的大模型產品,經常被只有幾百人的OpenAI按在地上摩擦。微軟跟OpenAI走的很近,某種程度上,在大模型這個領域,微軟是在抱OpenAI的大腿,而不是相反。

最近,有一款 Claude 3產品,號稱超越了GPT-4,這個產品也是一個叫Anthropic的小創業公司弄出來的,而不是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

在中國,已經有多家創業公司涌現出來,月之暗面、智譜AI、百川智能、MiniMax都融資了幾十億。筆者下載了智譜清言(智譜AI)、通義千問(阿里巴巴)、文心一言(百度),並且會經常對比這幾個產品來使用。從目前的體驗來看,幾乎是沒什麼差別的。小公司依然可以做出好產品,而不是更有錢的巨頭纔可以。

更重要的是,那種認爲只有大公司能做好,是有一個假設前提的,那就是技術進步已經基本停滯,接下來就是產品打磨、規模化和商業化了,這種情況下,更有錢、有資源的大公司的確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很明顯,大模型的戰爭纔剛剛開始,遠沒到塵埃落定的時刻。在這個技術活躍期,正是創新型公司大顯身手的時候,大公司往往會顯得“笨拙”,畢竟,大象要轉身涉及到方方面面,往往比較困難。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需要回答——大模型是泡沫麼?

不用把時間線拉得很遠,就是近一二十年時間內,我們就見證了很多科技泡沫的興起和破滅。比如比特幣、區塊鏈,當時爆火,在幾年前比特幣在國內被禁,很多人血本無歸;元宇宙火了幾年,後面發現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支撐,Meta在這上面損失了幾百億美元,國內的字節跳動耗資上百億收購的項目最後也不了了之,類似的泡沫還有很多。就是人工智能這個領域,有好幾次都在大喊“狼來了”,似乎通用人工智能的“奇點”時刻近在咫尺了,但每次都被證明高興的太早了。

每次泡沫破滅,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吃吃瓜,但對於投資人來說則是要損失真金白銀。所以,朱嘯虎更謹慎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他吃過的虧比普通人多很多。

但是,並不是說被“傷”過,就不再相信所有的機會了。在筆者看來,泡沫分爲兩種,一種是純粹的泡沫,就像當初的荷蘭鬱金香泡沫一樣,等泡沫被刺破,什麼也沒剩下。另外一種是通脹式的泡沫,泡沫裡面是有真東西的,只是其價值在短期內被誇大了。這種泡沫破滅後,往往能留下來一些真金。最典型的就是2001年的時候,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整個市場受到很大打擊,當時納斯達克下跌了80%。但那次泡沫破滅後,谷歌、亞馬遜、eBay等一批真金保留了下來。

在國內,上一次人工智能熱潮可以追溯到2016年,當時谷歌研發的AlfaGo大敗李世石,引爆了人們的熱情。那一輪AI浪潮如果算是泡沫的話,但後來也留下來了“CV四小龍”(商湯、曠視、雲從、依圖),以及語音領域的科大訊飛、雲知聲、思必馳等。雖然,這些公司跟谷歌、微軟無法相提並論,但畢竟留下來了一些公司,而不是像前幾次AI浪潮一樣什麼都沒留下。

這一次由大模型引發的AI浪潮,如果是泡沫的話,那是屬於哪一種泡沫呢?我想,大概率是後一種,價值被誇大了一些,但並不是一點價值都沒有。

在人工智能歷史上的幾次熱潮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上億用戶使用的產品,但這一次做到了。ChatGPT已經有超過10億用戶,即使在國內,文心一言、通義千問、智譜清言等頭部大模型APP,其用戶量大概率超過千萬。以筆者自己的體驗來看,這些APP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以前,想了解點什麼,筆者會上網搜,現在越來越習慣用這些大模型APP來尋找答案。

ChatGPT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每天都在用。而且,這類大模型不能簡單的理解爲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壓縮工具,它更重要的是有很強大的推理能力,且其表現已經超越了大部分普通人,這就涉及到人類智能的核心了。這一次,“狼”可能真的快來了!

在B端領域,營銷、客服、數據分析、財務、人力等各個業務領域的企業,很多都在全速接入大模型,用軍備競賽來形容也不爲過。從目前的進步來看,雖然還存在各種工程上的問題,但效果是實實在在的,的確有很大的潛力變革原來的整個產品和業務體系。

退一步說,如果大模型真的是一個泡沫,那會讓谷歌、微軟、Meta、亞馬遜、蘋果,以及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字節跳動、華爲這些科技巨頭如此上心麼?蘋果甚至放棄了耗資幾十億的汽車項目,轉而大規模投資以大模型爲核心的人工智能領域,這很能說明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嘯虎所代表的悲觀派、或者說是反思派,我相信不會成爲主流。即使在投資界,大家當然會謹慎小心,但依然會對大模型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不然,那些動輒幾十億的鉅額投資都是怎麼來的呢?朱嘯虎不能代表中國市場對大模型的態度,甚至不能代表投資界對大模型的態度。

也許,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謹慎樂觀,比謹慎悲觀,更能有一個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