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砲臺開啓竹子街風華 傳統文化重新向下紮根
臺南市鹽水區曾是竹器買賣集散地,朝琴路以前還有「竹仔街」稱號,南臺科大特別開設課程,指導社區民衆及國小學生製作竹燈籠、竹蜂炮臺等,傳承文化。(南臺科大提供/莊曜聰臺南傳真)
臺南鹽水早年有月津港,曾經繁華一時,也成了貨品集散地,因爲白河與嘉義山區的竹子都運到這兒,加工製作的器材相當普遍,造就繁盛一時的景象,現今的朝琴路還有「竹仔街」的稱號,南臺科大團隊也前進鹽水,指導社區居民、孩童製作蜂炮用的竹炮臺、竹燈籠等,希望能找回失落的傳統文化。
南臺科技大學透過教育部的USR計劃,在社區成立「津之竹創藝教室」,以社區居民與國小學童爲對象,開設竹藝的相關係列課程,希望能開啓除了蜂炮與意麪外,當地曾經擁有過的一段共同記憶。
臺南市鹽水區曾是竹器買賣集散地,朝琴路以前還有「竹仔街」稱號,南臺科大特別開設課程,指導社區民衆及國小學生製作竹燈籠、竹蜂炮臺等,傳承文化。(南臺科大提供/莊曜聰臺南傳真)
鹽水「竹仔街」的發展,在耆老的記憶中,當年因白河與嘉義山區的竹子都運往鹽水,因此竹子、竹製品及竹建物相當多,可說左右鹽水近代的發展,因此計劃團隊參考鹽水武廟曾用過的竹炮臺,研發成功後纔開設課程。
竹炮臺學問可不小,爲感謝神明庇佑,連尺寸都蘊含意義,長3尺6代表「36天罡」,寬2尺4象徵「24節氣」,高度分爲6層,6在五行裡屬水,有期待財源廣進的意思,而竹炮臺是採用傳統的榫接工法,容易拆卸組裝跟收納,還能重複利用,跟現在的炮臺相比,相當環保。
竹炮臺重現,團隊及長輩們也到鹽水、歡雅國小協助學童,透過在地特色課程,親手把鹽水傳統的竹炮臺組裝完成,文化再現與傳承的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