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AI對一般人的威脅與機會

AI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周行一

AI能夠取代人類的機會不大,因爲上帝創造的「人類系統」超級精巧與複雜,不僅身體與器官難以複製,身體各部分與器官之間的協調與控制更非常難完全理解,何況人類還有理性與感性交互作用產生的行爲,因爲人不是神,所以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神的創造。儘管科學進步神速,人類對自己的理解僅是滄海一粟,如果無法完全瞭解人類,要以人工材料及軟體制造取代人的「AI人」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基於歷史上科技發展對人類影響的軌跡,我們可以判斷AI將對人類有巨大的影響。看到AI的應用潛能,懂得開發與落實這些潛能的人將是AI的受惠者;不瞭解AI的用處,或者即使知道AI的潛能,但是無法有效應用AI的人將是AI的受害者。九○年代電腦開始大量普及,美國高所得者的所得成長幅度遠大於低所得者,財富分配更爲不平均,廿%所得最高的美國人過去卅年,擁有的財富從佔社會總財富的六十一%升到了七十一%,主要原因是一般勞工對社會產出的貢獻,相對於資本、技術、管理能力的投入,對生產力的影響愈來愈小。

資本家、科學家與工程師、高階管理者懂得運用新資訊科技於研發、生產、管理方面,造成生產力的增加,由於這種生產力增加與勞工的工作技能相關性低,結果是勞工的所得成長率低於生產力的成長率,而且這種情形隨科技發展而惡化。社會上愈來愈少的人具備有效應用新科技的能力,相對的,愈來愈多的人的工作技能愈普通化,使得貧富差距擴大,而政府並無有效辦法解決這種問題,只能望貧富差距擴大而興嘆。

一般勞工的工作能力無法提升與教育有關,也與社會氛圍有關。以臺灣的教育爲例,企業界對找不到適當人才怨聲載道,大學教授對高中生念大學的準備不夠非常擔憂;另一方面,雖然臺灣社會的生活水準與先進歐美國家比尚有差距,但是大家有小確幸,覺得生活不錯,普遍希望工作時間能減少,而工作與社會福利增加,憂患意識不足使得一般人對增進工作技能的投入不夠。

AI將造成貧富差距更大,社會階級化與相對剝奪感更爲嚴重,一般人必須意識到這個趨勢,如果想躋身於受惠於AI的人,必須努力學習如何在新的AI科技環境中脫穎而出,完全靠學校教育將無法如願,必須槓桿全球的學習資源才行。政府必須大幅改善教育內涵,不僅能幫助學生準備未來世界所需的能力,還要鼓勵與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只有大多數民衆能隨着科技一起進步不掉隊,國家社會纔可能安定發展。(作者爲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