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佑》青年買房已成夢想

依金融聯徵中心資料顯示,全臺貸款購屋者中,20至30歲年輕人佔比從2009年的17.6%逐年下滑,至今年首季僅剩13.0%。(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力推青年購屋貸款,內政部長徐國勇更拋出青年購屋只要1成自備款構想,但年輕人買房佔比卻續創10年新低!依金融聯徵中心資料顯示,全臺貸款購屋者中,20至30歲年輕人佔比從2009年的17.6%逐年下滑,至今年首季僅剩13%,在過去1年中,六都20至30歲辦理購屋貸款的年輕人比例,臺北最低僅7.7%,新北也僅及11.5%。

目前年輕人不買房或買不起房與「年輕人普遍低薪」和「房價過高」有極大關係。受到過去房價飆漲影響,六都房價明顯被墊高,儘管房價自2014年高點下跌至今已有1成左右的修正,但這對想買房的年輕人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其中又以雙北市特別嚴重。

首要原因就是年輕人普遍低薪。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公佈最新的「家庭收支訪問」調查結果,105年臺北市所得收入者每人可支配所得爲72.4萬元;若根據年齡別觀察,105年臺北市所得收入者以45至54歲組最高,每人可支配所得爲92.3萬元,40至44歲組81.6萬元次之,55到64歲組77.47萬再次之,其次依序爲35到39歲70.83萬、65歲以上64.36萬、30到34歲61.88萬、未滿30歲45.63萬。由統計數據可以清楚發現,初出社會未滿30歲的族羣,可支配所得平均僅45.63萬,還不到平均可支配所得爲92.3萬元的45至54歲組的一半。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國人名目平均年所得雖有略微增加,但若考量通貨膨脹因素,臺灣人的實質所得卻是陷入年年倒退的嚴重窘境,甚至還沒回到金融海嘯爆發前的薪資水準!究其原因,企業「低薪可以維持競爭力」的舊思維與臺灣產業結構轉型不利即是最主要原因,導致青年所得停滯不前,人才也開始外流。

其次就是高房價。根據內政部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臺灣」的房價所得比在2018年第1季已達到9.08倍,「臺北市」的房價對收入比,更高達15倍,與「全球房價所得比最高」的香港18倍相差彷彿。

另據內政部定義,「房價所得比」是以中位數的住宅總價,除以家戶年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代表了「需要花多少年的可支配所得,才能支付一戶中位數住宅總價」,數字越高代表房價負擔能力越低。因此,若以30歲以下年輕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來計算「房價所得比」,數字恐怕再翻一番,遠超過年輕人「可合理負擔」等級,六都30歲以下的年輕人辦理購屋貸款比例續創新低將成爲常態。

面對青年住房與就業困境,政府除應積極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吸引臺商迴流與外資投資外,更應該關注勞動市場改革,抑制社會貧富不均與青年低薪等問題,讓經濟成長的果實得以「全民共享」,否則追求GDP成長所獲得的果實將集中在少數富人的手中,民衆卻苦於實質薪資下滑與房價狂漲,不僅無助於普羅大衆的生活改善與社會階級流動,反加深社會仇富心態,導致政府與人民間的距離愈來愈遙遠,最終受民意的大浪反撲。

(作者爲國立空中大學商學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