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印花樂社區產線 促共好
在印花樂的店內,也可以看到與其他設計師推出聯名商品。記者蔡宗儒/攝影
走進本土設計品牌「印花樂」在大稻埕的店鋪「印花作夥」,映入眼簾的是場臺味十足的視覺饗宴:保育類動物臺灣冠八哥、童年老家玻璃窗的海棠花紋、海邊常見的消波塊和海釣大叔......,都化爲提袋、筆電包、手機殼等商品上的繽紛印花。
和臺灣土地的連結不只是產品圖樣,還有車縫加工的人們。
協助社區婦女就業
印花樂執行長邱瓊玉說,印花樂長年致力於在地採購和生產。2015年起更開展「社區生產陪跑」計劃,由NGO培訓有自立需求的婦女學習裁縫技能、印花樂提供訂單。「今年印花樂商品來自社區產線的比率,大概有六成五到七成。」邱瓊玉說。
這是企業ESG中「S(社會關懷)」的具體展現。但正如其他能長久經營的ESG舉措,印花樂不單純只爲了「做善事」,而是在「尋找車縫供應鏈夥伴」及「社會共好」的天平兩端求取平衡點。
印花樂的創辦人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是高中美術班的同班同學,2008年申請教育部「創業育成計劃」,開始打磨「印花樂」品牌。經過數年經營,印花樂從三人孜孜矻矻投入的小作坊,擴大爲至今30人的團隊。
給訂單也助工坊經營
隨着公司規模變大,邱瓊玉在2014年意識到現有車縫供應鏈的侷限性,「臺灣的車縫工廠規模非常M型化,不是做大量外銷訂單,就是少量家庭代工;約二、三十人的中型工坊非常少」。適合的車縫廠商已經不多,而且當印花樂向合作伙伴提出創新的包袋設計和車縫需求,常常遇到抗拒。
「工坊都跟我們說『沒有人這樣做的』。」邱瓊玉說。她認爲,可能是資深車縫工作者偏好既有技法,加上臨近退休,纔會對新設計興致缺缺。「我們很希望找到一羣人,願意一起創新、調整。」邱瓊玉說。
當時邱瓊玉身兼勞動部勞動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的外聘顧問,因緣際會接觸到高雄杉林的「大愛縫紉手作坊」(以下簡稱大愛)。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一羣婦女移居杉林大愛村,由慈濟基金會提供縫紉平車及輔導資源,2011年成立車縫合作社。而印花樂接觸大愛時,正在尋找合適的供應鏈夥伴,雙方便從2015年開始合作。
大愛成員車縫技術初期尚不純熟,但品質不能掉,印花樂提供大量剩餘料和裁片讓工坊成員試錯,也會提供記帳、領料流程、品管紀錄等建議。
大愛經理張莉蘋說,許多婦女從山上搬到平地後,心中很不安定;直到加入手作坊認識同儕,心理狀況和經濟收入都有明顯改善。車縫技術也從過去交貨前一天晚上要趕工,到現在一個月可順暢消化萬件訂單,「他們還會給印花樂的設計師建議,說怎麼做比較省材料。」張莉蘋說。
看到這項成功案例,臺灣世界展望會(以下簡稱世展會)在嘉義市輔導成立的「媽媽樂工作室」(以下簡稱媽媽樂)2017年與印花樂展開合作。世展會中區辦事處處長鬍婉雯觀察到,許多媽媽樂成員過去習慣單打獨鬥討生活,但加入生產流水線後,不僅增加與他人合作的經驗,許多成員更因着這份工作收入,脫離社會福利身分。
隨着車縫技術提升,胡婉雯發現媽媽們更有自信,碰到複雜的產品要求會爭取訂單價格調整。「印花樂不只是做爲客戶下單,也像是培力團體,讓媽媽們有議價的空間和學習。」胡婉雯說。
不過,印花樂經營社區生產線近十年,光磨合就有三、四年,甚至碰過整批貨都不合格。那次損失由印花樂吸收,邱瓊玉則趕緊請車縫老師再示範給媽媽們看。「有時候(印花樂)夥伴們會覺得沮喪,但每次進到工坊和媽媽們直接聊,又覺得很有意義、要繼續合作。」邱瓊玉說,持續溝通、並設立穩健的訂單成長目標很重要,「給彼此多一點時間。」
ESG創造商品新價值
印花樂ESG心法
印花樂在2018年和麥當勞推出聯名布包,因爲訂單量大,邱瓊玉和同事南下協助大愛出貨。大車開進活動中心,衆人一起把貨捆好、上棧板、運進拖車,「一位媽媽突然跟我說,瓊玉,我覺得我們真的很專業!」邱瓊玉說,「她說要發動全村的人一起去買,讓大家看到包包賣得很好的樣子」。雖是玩笑話,卻也凸顯出媽媽們對自身手藝很自豪。
邱瓊玉笑問附近的麥當勞在哪,結果發現得騎機車40分鐘,讓她再次意識到當地就業不易:許多大愛成員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離家近且工時相對彈性的縫紉工作對她們真的很重要。
「臺灣現在三、四十歲這一代的創業者,都很相信『共好』。」邱瓊玉說,「過去可能賺資訊落差財,但我們這代喜歡資源共享、一起變好。」印花樂不吝向其他設計師推薦廠商,也樂見大愛和媽媽樂開發更多客戶。
邱瓊玉也期待政府成爲良善循環的一員,無論是擴大「Buying Power」相關活動、爲ESG中的「S」設立量化指標,都能促進責任採購,擴散共好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