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外交風雲》導演闡述:用藝術打開通往歷史的大門

【編者按】

《外交風雲》是由宋業明執導,馬繼紅擔任總編劇,唐國強、孫維民等領銜主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講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新中國外交事業上的傑出貢獻,以高超的外交戰略思想、靈活的外交技巧,爲新中國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和崇高的國際地位。該劇於2020年獲得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優秀編劇獎。

《外交風雲》正在“重溫經典”頻道播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特邀宋業明導演撰文,以導演的視角分析外交題材電視劇創作是如何通過藝術手段把握史詩品格、還原跌宕歷史、呈現英雄形象,爲觀衆打開一扇通往歷史的大門。

《外交風雲》導演宋業明

《外交風雲》是一部全景式記述新中國外交的史詩長片,其特點是大題材、大人物、大視野、大主題,是第一部全面展現新中國外交的戰略方針、立體還原國際社會臺前幕後精彩博弈的影視作品。

如何把這部具有史詩品格的大劇把握好,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拍出新意,並讓今天的觀衆接受和喜歡,在開拍之前我確實如履薄冰,但隨着對這段宏大歷史的瞭解,走進歷史深處去和偉人對話時,我的心踏實了。

格局宏大 視野開闊

該劇從1948年底瀋陽解放開篇,至1976年毛澤東第二次會見尼克松收尾,前後長達三十年。這期間,世界上發生的大事小情雜亂紛陳,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對抗此起彼伏,新中國在重重困境中的突圍驚心動魄,其氣勢可謂大開大合,正如毛澤東在詩詞中寫的“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因此,這部劇的格局一定要宏大,視野一定要開闊,敘事要高屋建瓴,要以大歷史的深度和大戰略的高度去講故事,從而實現大格局、大視野、大情懷。

傳遞精神 鑄造靈魂

該劇呈現的故事很多,從炮擊英國軍艦到中蘇建交,從抗美援朝到萬隆會議,從進入聯合國到走遍亞非拉……但電視劇的意義不是素材的堆積和事件的羅列,而是讓觀衆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激發出一種力量。

回顧新中國外交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我們之所以能突破重圍,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爲我們不怕鬼,面對美帝國主義,我們敢於迎頭痛擊,以弱勝強;我們不畏強,面對蘇聯,我們鬥智鬥勇,堅決維護國家利益;我們不欺弱,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傾盡全力幫助坦桑尼亞、贊比亞人民修鐵路;我們不逞強,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我們建交的國家和朋友遍及世界。宣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就是本劇濃墨重彩渲染的靈魂。

典型人物 形神兼備

出現在本劇中的人物幾乎都是大人物,在世界上具有廣泛的影響,但也因此成爲拍攝的難點。首先在選演員上,人物形似是必要的前提,但決定因素是精神氣質上的無縫對接,要演繹出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以達到藝術呈現上的形神兼備。

在這部劇中,毛澤東的特點是風骨,凡涉及國家利益,無論多強的對手、多大的風險、多難的困境,他從不示弱,絕不退縮,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在表演中,我與“毛澤東專業戶”唐國強老師不斷切磋,激發創作激情,許多感人的細節都是這樣精心琢磨設計出來的。如果說毛澤東的特點是風骨,那麼周恩來的特點就是風度,他作爲新中國的首任總理和外交部長,爲我國的外交事業嘔心瀝血。他待人儒雅謙和,他談判柔中有剛,有着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本劇除了真實人物,還虛構了一些年輕的人物形象串聯情節,增加了可視性。

外交焦點 貫穿始終

《外交風雲》顧名思義,沒有焦點衝突,就不稱其爲風雲,該劇貫穿始終的焦點是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無論我們與哪一個國家建交,前提都是必須與臺灣斷交,承認一箇中國。毛澤東在很多場合多次指出,老祖宗留下的土地,共產黨人一寸也不能丟!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一定要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時至今日,臺灣問題仍是中國外交的焦點,這也是我們拍攝《外交風雲》的現實意義所在。

拍攝有限 追求無限

我在《外交風雲》拍攝前對各部門提出了要求,一是美術。由於很多場景如白宮、克里姆林宮、聯合國大廈等無法實景拍攝,基本全靠加工搭建。特定的歷史環境要爭取做到神似,更要突出不同國家的民族特點和文化特徵。中方的建築要與西洋風格形成反差,新中國從一窮二白起家,樸素簡潔是主基調,而國外的環境則要突出富麗堂皇。

二是攝影。攝影的技巧要以紀實風格爲主,適當增加分場景的跳躍,尤其是諜戰場景場面的渲染,以此調解正劇的單調。

三是音樂。音樂風格應是世界貫通的,在尊重各自文化審美特點的基礎上,要突出外交風雲的主題音樂,場面場景是有限的,而音樂是無限的,我希望作曲能爲我們的作品增加無限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張力。

新中國外交,開啓了一段驚心動魄、蕩氣迴腸的大國博弈。今天,我有幸用藝術的形式還原這段不平凡的歷史,但願能爲當代觀衆打開一扇通往歷史的大門,奉獻一部穿透歷史、超越時代的宏大交響。

作者:宋業明(《外交風雲》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