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主動出擊 侯友宜不能坐等徵召

中國時報社論

鴻海創辦人郭臺銘日前宣佈全力爭取國民黨2024總統候選人提名,對4年前負氣離開國民黨鄭重致歉,表態願接受黨內民調結果,如果最後是由新北市長侯友宜獲得提名,也會全力支持侯。進階版的郭臺銘此次有備而來,相對於此,原被視爲最可能獲得徵召出線的侯友宜,除了表示「面對挑戰,我毫無畏懼」之外,照舊還是以他一貫四平八穩、說了等於沒說的口號式老詞迴應所有的問題。

口號式迴應 民調驟降

面對郭臺銘以「非黨員」姿態,來勢洶洶地投入這場國民黨的提名之爭,要說侯友宜的「從容」應對是因爲胸有成竹、勝券在握所致,恐怕已經不符現實。在1個月前的各種民調都顯示侯是穩定、明確的領先,但現在從侯陣營到泛藍支持者都已經感受到侯民調下降的危險訊號。

在郭臺銘積極表態爭取,而且展現願意「以大局爲重」的態度後,如今國民黨到底應該由誰代表問鼎總統的壓力,已經轉向了黨主席朱立倫和「最強母雞」侯友宜兩人身上。擺在眼前的情勢是,「侯侯做代志」的侯友宜正在等着黨中央的正式徵召,但掌握徵召主導權的朱立倫又在等什麼呢?大家都在等,等來等去,過程是事緩則圓,還是變數陡增?結果會是更好或更糟呢?反過來看,侯友宜就要這樣一直被動地「等」下去嗎?

無論從理性與感性的角度來看,郭臺銘此番捲土重來的表態都是穩賺不賠的。理性上,如果國民黨採取初選,按黨章規定非黨員的他是無法參加的,只有以徵召的巧門才能給郭最後的希望;感性上,結合爭取如郭臺銘這樣的力量,團結努力一起讓民進黨下臺,這樣的理念與訴求毫無違和,也給了侯郭二人提名之爭的合理基礎。

如果撇除其中的「陰謀論」,侯郭提名之爭所採用的徵召模式,其中起碼有兩項變數。一是操作方式,如果是初選就必須以公開的民調進行,但徵召卻是以內參的民調爲綜合考量;二是時間長短,按國民黨現在的規畫要到6月中下旬才揭曉,距離現在還有2個多月。頭腦稍微清楚的人都想得到,徵召標準如此不公開、時間還拖得這麼久,如果是一個真正團結的政黨,又或者競爭者強弱懸殊,前述兩個變數問題都不大,但前科累累、公信力不彰的國民黨能令支持者放心嗎?

最大的盲點 謹小慎微

不管郭臺銘是否有此默契或是看穿了前述的「奧妙」,這樣的操作現實當然給了他一次機會,但對侯友宜就未必了。首先,侯再這麼被動等下去、郭再這麼主動拚下去,支持者會如何看?其次,內參民調時間這麼久,其間民進黨、綠營支持者、網軍側翼會如何操作侯郭之爭的矛盾?會不會捧郭殺侯、最後把侯郭二人一起玩殘?第三,以朱立倫的低威望和黨中央的低能力,能否調處得了侯郭雙方陣營的廝殺互砍?化解外界各種流言揣測?

說到底,侯友宜必須與時俱進、隨勢而動,絕不能消極坐等徵召,如此不僅會讓自己每況愈下,連帶也讓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大局與主體論述跟着被拖累。事實上,侯友宜真正的盲點既不在缺乏國際觀與兩岸論述,更不是什麼「藍皮綠骨」的問題,而是他在形勢與運勢的推演下,已經上升到一個被期待更領袖羣倫的境界,但他卻仍謹小慎微,未能真正體認民意的期待與自己責任的重大。

侯友宜與國民黨保持距離,絕對可以理解,甚至是現實的必要;他也可以用力批判當前國民黨的弊病,不需要說假話粉飾藍營的問題;但不應對自己所屬政黨、支持者和關心者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可他時至今日不分大小輕重,仍是逃避更高責任的賦予,怯於表現自己該有的決心與擔當,這是他與賴清德完全不同的地方,甚至還比不過郭臺銘的企圖心。

時勢的推演、民意的喜好,永遠會比政治人物的盤算更現實、更殘酷,如今民調的下降雖有危機,但振衰起蔽時猶未晚,侯友宜必須儘快清楚地表態,反過來成爲國民黨重返執政的主體動力,否則再這樣龜毛扭捏作態,就不必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