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伊戰二十年後 美中博弈的啓示

中國時報社論

20年前,3月20日夜,美國小布希總統下令對巴格達發動空襲。成千上萬顆飛彈齊轟巴格達,不管平民區、生活區還是軍事區,飛彈所到處,斷垣殘壁,灰飛煙滅,生靈塗炭。

20年後,華盛頓終於有人想起這個週年紀念日,重新估計這一場戰爭的花費,大約是2兆美元,而當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收到警告說,這場戰爭可能會消耗國庫數十億美元。但他很傲慢的回答:「如果你認爲我們會掏出10億美元花在那裡,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是的,傲慢的結局是10億的2000倍。

伊拉克戰爭重挫美國

但這還不足以概括這場戰爭的損失。根據布朗大學的戰爭成本研究項目,大約有8500名美國軍人和合同工在那裡喪生,還有多達30萬人回國後出現創傷症候羣。美國國力的傷害不可謂不深。但這只是美國人,伊拉克人呢?

僅僅是這場戰爭以及隨後8年的美國佔領,就有近50萬伊拉克平民喪生。而其後的20年間,爲了反抗而引起的政治衝突,死傷更不計其數。更不必說,戰爭的過程中,原本伊拉克所在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所代表的兩河文明,被美軍飛彈打得體無完膚,而古老的文明寶藏,特別是博物館裡數千年的文物,被美軍洗劫一空。當時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震驚得一再提醒,不要破壞文物,但美軍劫掠哪管這些!

當美國在911之後決定攻打阿富汗、伊拉克,不少有識之士就曾提醒美國,不要爲了一時的氣憤,非要找一個出氣筒,就去攻打其他國家。但以小布希的牛仔脾氣,特別是美國人習慣在受到挫敗後,就要找一個可以對決的人將之擊倒,纔可以泄憤。美國在911攻擊的心理創傷下,非要找出替罪羊不可,而伊拉克正是那個悲劇的角色。後來的事實證明,伊拉克不僅沒有毀滅性武器,連足以與美國對抗的大規模武器都沒有。

伊拉克算是被徹底摧毀了,但美國沒有迎來民主化、自由化的中東,反而是戰火不斷延燒,燒成新的國際恐怖主義,燒成中東難民滿歐洲流蕩,燒成世界更不平靜。而美國,終於在不願意繼續付出代價之後,宣告要撤出阿富汗、中止伊拉克戰爭。然後,美國進入「新孤立主義」,政界一片自保之聲。

伊拉克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場財政耗損、國力重挫、沒有人想面對的教訓,但對伊拉克呢?這是多少家庭毀滅死亡、多少孩子流離失所、多少文明焚燬於戰火的悲劇,誰來彌補?誰來縫合人間的傷痛?

美國要改變還來得及

然而,我們依然看到同樣的思維在美國蔓延。那便是由於美國認爲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會威脅到美國世界第一的位置,因此要從技術上、科技上、貿易上、金融上,全力卡住中國,擊倒中國,而背後的思想,仍是美國在面對挫折時的慣性反應:一貫的孤立主義。

最近有一本書《美國神話的終結》即談到美國有這麼一羣「基本教義派」,他們認爲美國邊界是不可侵犯的,美國對外的擴張,發動戰爭,不是侵犯,而是「擴大自由的邊界」。對烏克蘭,北約與美國不正是這麼認爲的嗎?

然而面對中國,根本沒有邊界問題,也沒有經濟侵犯,最多也只是全球化讓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崛起。但國際分工,難道不是美國跨國企業的傑作嗎?全球化不是新自由主義的中心思想嗎?而中國,也只是要求這個世界多極多元、互相尊重的聯合國秩序而已。但美國仍處處進逼,非找出替罪羊不可。

美中博弈剛剛開始,究竟東昇西降或中國崛起曇花一現,歷史會給出答案。不過,我們要提醒美國,中國不是伊拉克,亞洲也不是中東,人類的歷史長河裡,唯有和平互助,仁道爲懷,一個國家才能走得長,走得遠。美國現在要改變還來得及,千萬不要在20年後才懊悔,那時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