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接續無色覺醒的民意浪潮

中國時報社論

從外科醫生到問鼎總統,柯文哲寫下的驚奇本應未完待續,如今卻因政治獻金假帳疑雲栽了跟斗。他個人是否將走下神壇尚不得而知,但民衆黨恐將就此跌落第三勢力的式微宿命,宣告臺灣政治的主旋律又得面臨藍綠對抗、國家分裂的兩極對立。然而,主流民意早已厭倦惡鬥,民衆黨潰堤的民氣會流向何方,就端看誰能拋棄顏色政治、堅持中道理性路線,誰就有機會接續主導「無色覺醒」的民主浪潮。

民衆黨陷茶壺風暴

柯文哲引領的民衆黨一度對國民黨及民進黨構成威脅,但其興衰過程在臺灣並非新鮮事,在此之前,第三勢力早已風起雲涌。

若以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的90年代爲觀察起點,當時最廣爲人知的第三勢力,就是由號稱「臺灣第一民主戰艦」的朱高正,打着「國民黨爛、民進黨亂」旗幟於1991年成立中華社會民主黨,口號與後來的柯文哲極爲類似,只是該黨在同年國大代表選舉全軍覆沒,隔年立委選舉也僅有他一人過關,隨後就與新黨整並而畫下句點。即使如此,第三勢力依然滾滾而來。以趙少康爲首、國民黨少壯派立委組成的「新國民黨連線」,因與李登輝矛盾加劇而在1993年脫黨成立新黨,在1995年奪下21席立委,成爲國會關鍵少數,但因內鬨而漸失影響力。

爾後,在2000年由宋楚瑜成立的親民黨、2001年由李登輝創辦的臺灣團結聯盟,乃至於2015年靠吸收太陽花學運紅利而生的時代力量,也都在不同時期攀上國會第三大黨。但無論他們的崛起際遇如何特殊,最終命運均趨於一致,若非退回小藍、小綠,就是被後浪淹沒。

尤其,2008年立委選制改爲「單一選區兩票制」,更是不利第三勢力生存。但何以這股力量仍能前仆後繼躍上舞臺?因爲,在他們背後都有共同的社會基礎,就是民間希望能有新政治力量打破藍綠二元結構,推動社會改革。具體而言,臺灣朝野政黨的黨員總數,約莫只佔全體選民的6%,無奈每當選舉到來,其餘94%都在政客催化下被撕裂成非藍即綠的政黨奪權工具。這種對立感,在319槍擊案後更形嚴重。

20多年來,舉凡統獨、內政、兩岸、外交等各類國政,多以政黨色彩的二分法將問題簡化成「有我沒你」的對決,欠缺理性思辨互不相讓,不僅讓決策陷於偏狹,讓民主走向偏鋒,讓兩岸深陷僵局,就連建設都因而厚此薄彼。近日臺電董事長曾文生聲稱「桃園以北大型資料中心不供電」,就是典型的用政策形塑社會對立。

民意厭倦藍綠惡鬥

如果說,「顏色政治」能迎來好結果就罷了,問題是歷經一次次的堅壁清野,人民生活有變好嗎?當無法欺騙自己明天會更好,無黨無派的多數臺灣人怎會甘願被顏色牽着鼻子走?因此,沒有色彩包袱的新世代選民持續崛起,他們擺脫非藍即綠的慣性思維,厭惡被標籤綁架,這股沉默力量讓民主有了絕處逢生的轉捩點。

因此,早在2018年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就以理性務實爲基礎,針對藍綠惡鬥、經濟困境、司法沉痾、兩岸僵局,提出「無色覺醒十大主張」做爲「真道理性、真愛臺灣」的行動綱領,盼政治領袖能跳脫意識形態帶領人民走出困境,讓臺灣人過更好的日子。

柯文哲無疑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第三勢力政治人物。2014年他在民進黨扶持下當選臺北市長,爾後改以白色力量爲訴求,在藍綠各具版圖的北市順利連任,進而在2019年成立民衆黨,於今年初成爲三黨不過半的關鍵少數。

然而此刻柯文哲因競選金流的一筆亂帳,加上京華城、北士科及臺智光案,重創其公開透明、清廉的形象,改變政治文化的初心蒙上陰影。無論政治生命是否將走下坡,從他難改貢高我慢的習氣、識人不明的領導、忽左忽右的路線,即便最後從司法脫身,民衆黨卻可能提前淹沒在自家的茶壺風暴裡。

民衆黨陷入創黨以來的最大危機,證明臺灣確實不易有第三勢力的存在空間。但拒絕讓藍綠用意識形態決定國家未來的民氣,依然是臺灣最大黨;期待政治人物用理性超越顏色的主流民意,也依然是公民社會的最後公約數。因此,個別的第三勢力或有生滅,但無色覺醒力量不死。誰能抓緊這股趨勢,誰就能創造下一波的政治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