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2024總統的格局 系列二:以包容與智慧 實踐兩岸融和者

中國時報社論

星雲大師的圓寂讚頌典禮本是兩岸互動的破冰契機,如今不僅破局,還陷入羅生門,有人嘆「一盤好棋下壞了」。星雲大師面對兩岸之爭的高超智慧與廣博胸懷已成爲絕響,而蔡總統的兩岸政績也幾乎蓋棺論定。臺灣的下一任領導人,務以星雲大師爲典範,還給人民一個和平繁榮的兩岸關係。

兩岸政策應迴應民意

臺灣民主化之後迄今有4位民選總統,可以用「眼看起高樓、眼看宴賓客、眼看樓塌了」概括,核心問題都是「成也兩岸,敗也兩岸」。李登輝總統初期,曾開創兩岸密使溝通與制度化協商並行的創舉,但最終因兩國論黯然下臺、被開除出黨。1990年代末期臺海情勢的動盪不安,正是臺灣的「亞洲四小龍」金字招牌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陳水扁作爲首位民進黨籍總統,之前就力主民進黨《臺獨黨綱》向《臺灣前途決議文》過渡,初期也秉持「四不一沒有」承諾。在他任內臺商大舉西進,兩岸小三通、春節包機有所突破,直航與陸客來臺也基本完成技術性協商,只因政治因素擱置。恰是上述政治因素,令臺獨成爲陳水扁後期權力危機的保命符,一度引發兩岸危機。後來事實證明,阿扁的臺獨立場反而沒那麼激進。

馬英九總統開創了兩岸和平發展的8年,關鍵的是,2008、2012兩次選舉,九二共識都獲得了臺灣多數民意認可。但無奈馬政府撞上金融海嘯,臺灣經濟的艱難復甦抵消了兩岸和平紅利。另方面,馬總統第二任開始,美中在亞太競爭態勢初顯,無論是和平協議戛然而止,還是2014太陽花學運,都標誌着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不僅要面對既有的政治分歧、民意隔閡,更逐漸被美方對中戰略的無形之手左右。

到了蔡英文時代,政府兩岸政策失去了九二共識的根,徹底淪爲美中對抗風暴中的一葉浮萍。蔡總統任內7年,中華民國失去了堅守70餘年的臺海中線,戰略空間一度被擠壓到只剩領海基線。而原本最具中華文化軟實力、影響力的臺灣,也幾乎站在14億大陸民衆的對立面。但臺灣真正得到了什麼呢?西方元首的點名?還是華而不實的訪臺?抑或是高昂的軍購訂單?

比較李、扁、馬、蔡,前3位總統任內,兩岸之間至少還有直接、間接的對話或磋商,且他們的兩岸政策或多或少會迴應臺灣民意,做出調整。但到了蔡總統,兩岸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官方溝通。尤其,蔡總統每次調整兩岸政策看似在呼應民意,但最後全部變成打假球,更屢屢爲難老百姓、檢討在野黨。蔡政府的兩岸政策從不理會民意,究竟是在聽誰下指導棋?答案不言自明。

提和平方案化解分歧

轉眼間2024大選臨近,國民黨、民進黨、民衆黨的各方人馬都在摩拳擦掌。有人期待黃袍加身、有人謀求合縱連橫,還有人已經枕戈待旦,但無論黨內如何鬥爭和協調,相信此次選舉的最核心議題依然是兩岸政策。臺灣社會看似立場撕裂、衆口難調,但領導人只要秉持足夠的包容、智慧,兩岸政策就一定能經過民意檢驗,也能獲得對岸和國際社會認可。

先談包容。下任總統兩岸政策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他的論述能否凝聚跨越黨派、超越藍綠的共識。對於這件事,幾乎所有歷任總統都宣稱自己做到了,但事實上沒人相信,因而任重道遠。同時,兩岸議題十分敏感複雜,如果一個政治領袖無法包容各方的質疑和攻擊,動輒暴怒、貼標籤、扣帽子,證明他無法駕馭兩岸情勢,最終一定失敗。

再談智慧。如果說由我方學者率先構思的九二共識,代表過去一個時代兩岸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那麼當北京拋出「兩制臺灣方案」後,我方也順勢提出自己的兩岸和平方案,何嘗不也是一種「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下任總統務必要基於憲法和民意提出兩岸問題的解方,及短中長程的執行規畫。

以包容溝通各方,以智慧化解分歧,讓兩岸能和平發展,臺灣民衆期待這樣的政治領袖,這也是所有2024競逐者需要接受的最嚴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