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型儲能產業將迎來後發優勢

10月18日,電力行業新型儲能發展大會在永川舉行,與會專家認爲,重慶新型儲能產業將迎來後發優勢。

此次大會由中國電建新型儲能研究中心、電建新能源攜手智庫單位、同行企業及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同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張宗亮、楊春和出席會議,周守爲、歐陽曉平兩位院士線上參會。

周守爲院士認爲,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以及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型儲能技術已經成爲我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與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力量。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國範圍內已經建成並且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與2023年相比,增長超過40%,不僅彰顯了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的蓬勃發展強勁勢頭,也預示着推動能源結構轉型與電力系統優化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張宗亮院士認爲,面對大規模新能源的接入,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面臨較大風險挑戰,迫切需要靈活性橋接電源支撐,新能源儲備作爲重要組成部分日益成爲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以及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

張宗亮介紹,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4440千瓦,新增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過100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成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他預計,到2060年碳中和時,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83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將達到90%,按照10%的儲能佔比,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10億千瓦,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5億千瓦,發展空間巨大。

歐陽曉平院士建議,在新型儲能技術路線上,重點研發超能量密度電池關鍵技術,重點發展重力儲能。超高能量密度電池是指能量密度大於每公斤500瓦時的鋰電池,不僅儲能效率高,還在高空探測、未來的電動航空方面有着重要的應用價值。重力儲能主要是利用陡峭山坡進行,儲能效率可達到90%以上,且具有安全性,經濟性,以及建設可行性和環境友好的特點。

楊春和院士建議,在深地儲能上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破解技術瓶頸背後的關鍵科學問題;加強室內和現場試驗研究,形成深地儲能試驗和監測系列成套裝備;開展深部地下空間資源普查與儲能庫選址工作,明確優先建庫區域;開展深地儲能頂層設計,建立國家深地儲能規劃管理部門;結合國家能源規劃,制定併發布“國家深地儲能規劃”;發展深地儲能學科,加強深地儲能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他說,深地油氣戰略儲備是確保天然氣和石油供給安全的壓艙石,大規模氫能儲能和壓氣儲能也是保障清潔能源平穩供給和提高利用效率的關鍵。

在大會上,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永川區政府簽約落地“人工硐室壓縮儲能+新能源一體化開發”項目,將投資25億元,建設裝機規模30萬千瓦的空氣壓縮儲能電站。

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負責人介紹,在永川投資空氣壓縮儲能電站主要是看好重慶的後續市場,重慶新型儲能產業將迎來後發優勢。

重慶風光電資源一般,風光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產業相對起步較晚,存量規模不大。但近年隨着技術的進步,風光發電的效率、性能快速提升,成本快速下降,重慶風光電迎來快速發展機遇,爲風光電提供安全穩定支撐的新型儲能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另外,重慶的山城地貌和豐富的地下硐室資源,也有利於發展重力儲能、空氣壓縮儲能等新型儲能產業。(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