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卓馬純攝影 凝視日常斷片

巴黎獵影 日本藝術家中平卓馬1971年參加巴黎青年雙年展時,將漫步巴黎街頭拍攝的照片沖洗出來,拼組在展牆上,成爲1970年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循環:日期、場所、行爲》。圖爲《循環》於亦安畫廊臺北展出現場。(亦安畫廊臺北提供)

2015年逝世的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爲少見同時擁有攝影論述、理論建構、攝影實踐三種能力的攝影家,1968年他與同好共同創辦的攝影同人誌《Provoke挑釁》,爲今日歐美世界研究日本當代攝影的起始點。亦安畫廊臺北現舉辦「中平卓馬展」,展出少數僅存的早期作品《循環:日期、場所、行爲》及其他彩色照片。

理論、攝影 他都在行

「中平卓馬展」是臺灣第一次策畫中平個展,展品來自休士頓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展出過的作品,其中,1971年《循環:日期、場所、行爲》是在臺首次展出。1970年《挑釁》解散之後,中平也推翻自己該時期思想,重新追尋攝影存在的意義,《循環》便是揭開下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作,當1973年他幾乎燒盡早期的照片和底片,《循環》是唯一遺留下來的早期重要代表作,重要性不言可諭。

《挑釁》由中平、高梨豐、多木浩二等人發起創辦,森山大道隨後於第二期加入,《挑釁》認爲攝影並非傳達資訊或是解答的媒體,而是追求真實的質問。

攝影如圖鑑 排除情緒

亦安畫廊臺北負責人黃亞紀表示,中平、森山在此時期創造粗劣、搖晃、失焦的影像風格,帶給日本攝影界極大的衝擊,但也「很快因圖像消費和媒體傳遞而遭受模仿與神化,讓中平想要完全推翻它,他提到『悲哀兮兮的』貓咪圖鑑並不存在」,亦即影像應如「圖鑑」排除情緒,並明快指示出對象,但又不是被「事物本身應有的樣態」呈現出來,「這就是後來他所追求的攝影方向。」

1973年中平燒燬早期照片,也出版攝影評論集《爲何是植物圖鑑》闡述新觀點,推翻自己《挑釁》時期的風格。

推翻前期思想 影像更純粹

《循環》是1971年參加巴黎青年雙年展所作。中平在巴黎街道拍照,晚上迅速沖洗底片與照片,隔天黏在展牆上,一星期後,展牆被600張照片覆蓋。《循環》中平將攝影轉化爲表演藝術,他拒絕從個人立場來描繪世界,認爲影像不過是現實的殘渣,「《循環》影響日本當代藝術與攝影的連結」。

《爲何是植物圖鑑》後,中平經歷黑白和彩色交雜的階段。1977年中平因酒精中毒造成記憶與認知喪失,休養後復出拍攝自己喜歡的主題,像是火、水、鳥、獸、樹、花、貓,1993年後專注創作彩色照片,將包圍他的日常作爲凝視的斷片,並像圖鑑般出現明晰輪廓與色彩,是極端客觀且純粹的影像,也就是他體認「攝影的本質並非表現而是記錄」的極致。「中平卓馬展」展至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