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臺灣社會生態的變化及其影響(唐永紅)
反服貿佔據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落幕時,參與24天佔領行動的學生在議場內興奮地合影留念。(本報資料照片)
日美峰會於4月舉行,在峰會之前兩國還舉辦了「2+2」對話。在日美峰會落幕之後,各界出現了系列關於臺海問題的討論,主要是聚焦於美日雙方在臺海問題上的表態和動作。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邀請六位專家就「日美峰會與臺海地區形勢」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以《日美峰會與臺海地區形勢》爲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本文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教授在論壇上的發言。
近20多年來,臺灣社會生態特別是其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已然發生了幾個重大質變:一是政黨發展方面,在「國退民進」的量變中實現了從「國強民弱」到「國弱民強」的質變;二是意識形態方面,在「藍消綠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藍大綠小」到「藍小綠大」的質變;三是國家認同方面,在國家認同疏離的量變中實現了從「兩岸一國」到「一中一臺」的質變;四是統獨意願方面,在「統消獨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追求統一」到「追求獨立」的質變;五是統獨力量方面,在「統消獨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統大獨小」到「統小獨大」的質變。
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結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基本上直觀地體現在歷屆大選中國、民兩黨或藍綠兩大陣營所推出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的得票率及所謂「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兩黨或藍綠兩大陣營「立法委員」的席次的此消彼長的變化中。事實上,當前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的上述五大質變,也已爲不公開的內部民意調查以及衆多公開的民意調查所一再揭示。
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質變是由諸多因素長期綜合作用形成的。以臺灣民衆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爲例。當前,臺灣民衆普遍偏向維持現狀,不願統一,傾向獨立,特別是國家認同疏離及年輕世代「天然獨」,既有客觀層面的因素,也有主觀層面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但主要的根源性問題在於近20多年來以民進黨爲代表的臺灣綠營政治勢力刻意運用臺灣社會內部的基於「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定位並運作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利用各種機會與條件,不斷形塑「仇中」、「恐中」、「反中」、「臺獨」意識形態的結果,不斷改變臺灣民衆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結果。事實上,近20多年來,在對臺灣社會意識形態的引領方面,民進黨是長期堅持不懈、積極作爲;而自臺灣開放「報禁」、「黨禁」之後,國民黨在反對「臺獨」方面,基本上長期作壁上觀、消極無爲。所謂「天然獨」實則是「人造獨」。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臺灣民衆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走向,主要的內因在於臺灣社會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在兩岸關係性質上的定位及其運作的影響;兩岸交流只是一個外因,需要藉助內因而發生作用。近20年來,臺灣社會內部的基於「一邊一國」或「一中一臺」定位並運作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作爲內因日復一日地影響着臺灣民衆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走向,形塑着臺灣社會的意識形態,完好地衝消了作爲外因的兩岸交流對於增進臺灣民衆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作用。
臺灣早已是一個實行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的自下而上的選舉社會。在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上述五大質變的背景下,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當前在兩岸關係性質定位及發展取向上「政治正確」,獲得臺灣多數民衆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認同與支持,已經進入「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這就是爲什麼在近幾次「大選」中民進黨總是尋找機會主打基於「一中一臺」定位的「主權牌」或者「統獨牌」,而且常常奏效。
在上述背景下,臺灣「大選」中,民進黨很容易操作基於「一中一臺」定位的「主權牌」及「統獨牌」而獲得被洗腦的臺灣民衆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認同與支持。本人在2016年臺灣「大選」後接受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採訪時曾預言4年後如果臺灣民生經濟沒有大的惡化的情形下,民進黨繼續執政臺灣將是大概率事件,並可能有12年的執政機會。2020年「大選」已驗證了本人的部分預言。2020年「大選」後本人再次接受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採訪時已再次作此預言:4年後,如果臺灣安全無虞,民生經濟沒有大的惡化,民進黨當局也沒有出現大的不公不義問題以及反民主反自由問題,民進黨將繼續執政臺灣。
事實上,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上述五大質變是近20多年來逐步量變所形成的,一旦形成,在今後的相當長的時期之類的量變過程中就具有一定的質的穩定性,成爲影響臺灣選舉結果的一個主要的內因。就2020年臺灣「大選」而言,外部因素的影響看起來是蠻大的,但是外因能夠起作用,主要是因爲有內因的基礎,畢竟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在這種內因的基礎上,當臺灣外部環境提供了民進黨打「主權牌」、「統獨牌」的契機時,外因的作用就會顯得很強大。當然,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是會變化的,但從新的量變到新的質變則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而變化的方向更取決於兩岸主要政黨在改變臺灣民心民意方面的有效作爲。
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已經出現了上述五大質變,意味着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已經進入到「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平素不重視引領民意、選舉時爲了選票而以所謂順應民意而「拿香跟拜」的藍營在野黨,短期上要贏得「大選」與執政權基本上是無濟於事的,甚至於事無補的,除非在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執政下的臺灣出現了嚴重的「國家安全」與民生經濟問題,以及不公不義與反民主反自由問題。
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的上述質變,意味着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不僅有可能在臺灣島內長期執政,而且必將憑藉民意支持並藉機美國對華政策改變進一步在島內外大搞「臺獨」分裂活動。事實上,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不僅拒絕「九二共識」、大搞「臺獨」分裂活動,阻礙兩岸交流合作,而且勾連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阻礙中國大陸的發展,已經在侵犯國家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這種情形如果繼續下去,臺海和平、臺灣安全將隨時可能生變。
而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的質變,以及民進黨當局對國家領土、主權、安全與發展等核心利益的種種侵犯行爲,已造成兩岸之間主要矛盾性質質變,從先前爭奪國家代表權的矛盾爲主,演變爲分裂國家領土及主權與維護國家領土及主權的矛盾爲主。如果說前者是「內部矛盾」,那麼後者則可謂「敵我矛盾」。這不僅已經造成兩岸關係對抗發展,而且衝擊到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影響到統一的代價及統一後的治理成本。(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