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日本新首相與中日關係(下)

日本執政的自民黨考慮在《預算編制大綱》中首次提及臺灣,以「中國在臺灣附近的軍事活動急劇活躍」以及釣魚島等領土問題做爲增加防衛預算的理由。圖爲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圖/美聯社)

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不久前在中評社北京總部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呂耀東研究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鬍繼平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徵研究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院長楊玲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王鵬在與會。座談會由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鍵主持,與會者圍繞自民黨選出新總裁岸田文雄,其擔任日本第100任首相後可能給日本帶來的變化,以及可能給中日關係帶來的變化,各自給出了獨到的見解。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以《自民黨總裁選舉與中日關係》爲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本文爲下篇:

王鵬:克什米爾或可成中國在印太的着力點

感謝主持人邀請!我主要做中美關係研究,長期關注印太戰略,而日本顯然是美國對華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因此,我打算從印太體系對華總體戰略壓力的角度來分享一點淺見。我的核心觀點有二:一是中國當前正面臨一種類似晚清「海防塞防之爭」的地緣戰略困境,即同時面臨來自東南沿海和西南內陸兩個地緣戰略方向的高強度安全威脅。二是破解這一困局的鎖鑰可能就是在克什米爾。

先說「海防塞防困境」。

受當前中美關係、周邊關係和臺灣島內政局變化等因素影響,中國正同時面臨來自東南和西南兩個戰略方向的安全威脅,一種類似近代「海防塞防之爭」的地緣戰略困境正在凸顯。

一方面,中國在東海、臺海、南海「海防」方向面臨軍事壓力急劇增大。臺獨勢力坐大、拜登政府聯合地區盟友協防颱灣,已使中國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大爲降低。而東海釣魚島爭端、南海主權爭端亦在美國協調下與臺海局勢緊密聯動,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另一方面,在中國西南內陸「塞防」方向,印度藉勢美國印太戰略,加大邊境挑釁力度、頻度,並在四方機制協調下,與美日澳等國實現東、西、南三個戰略方向上的海陸空天網協調聯動,對中國構成更爲迫近的安全威脅。因此,如何把握輕重緩急、統籌應對兩個不同戰略方向之威脅是中國的當務之急。

對此,中國目前實際採取的戰略是東南爲主、西南爲輔,因此對次要戰略方向上的主要對手印度儘量採取安撫策略,希望通過轉圜雙邊關係而在意圖層面降低印度深度捲入美國印太戰略、從側翼打擊中國的可能。然而,此前中國接納印度加入上合組織,以及在2019年印巴克什米爾衝突中保持克制與相對中立立場等,都不僅未能換取印方正面迴應,反而在此後加大挑釁力度,強化對美策應,而中國則憑白遭受戰略信譽和中巴關係的損失。

縱觀印度立國以來矢志不渝、見縫插針、強行推進的大國沙文主義圖謀、旨在獨霸南亞的地區擴張主義戰略及其對西藏地區的領土野心,尤其是鑑於印度1962年在中國內外交困之際悍然發動邊境戰爭、2017年挑起洞朗對峙、2020年趁新冠疫情再起拉達克挑釁並積極迴應美國打壓中資企業、推動產業鏈轉移等一系列事件中所表現出的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機會主義策略偏好,指望印度在中國東南「有事」時保持中立、不在西線海陸「生事」,已幾無可能。一旦臺獨勢力宣佈「建國」迫使大陸以武力收復,或在東海、南海爆發中高烈度軍事衝突,則印軍必從西南進犯,並配合美軍在印度洋切斷中國海上能源-外貿生命線,從而陷中國於腹背受敵、兩線作戰之險地。對此,中國須有清醒客觀之認識,切不可因自身善意而陷入願望思維的陷阱。

再談中國的破局之道。

克什米爾是印巴矛盾的死結,無解。當有外力強烈支持或策動時,印巴或將在克什米爾再度爆發中高烈度軍事衝突。該情況對中國利大於弊:

第一,有利於將印度戰略焦點從中印邊界、南海向克什米爾、印巴邊界轉移,從而減輕中國的直接軍事壓力。若東南沿海發生戰事,中國無盟友,只能孤軍奮戰,完全依靠尚不佔優的本國海空軍力與美、日、臺聯軍正面對抗,且不排除韓、澳、印、菲、越等國加入敵方。中國的印度洋生命線也將在麻六甲-安達曼羣島-迪戈加西亞一線面臨美國、印度、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封鎖威脅。反之,如果戰事發生在克什米爾-印巴邊境一線,則巴基斯坦處第一線,不得不傾盡國力正面對抗印度;而中國居二線,地區軍事壓力大爲減輕,戰略迴旋空間亦得以提升。中國無論直接支援巴方,還是突然增兵藏南,或拉攏孟加拉,或支持印度國內獨立運動、反政府勢力,都能以極小代價和風險取得迫使印軍疲於奔命而無力北上、東進的戰略優勢。

第二,有利於牽制、疲憊印度,削弱其經濟發展潛能。東南沿海一旦發生戰事,則勢必對我東南財稅重地長三角、珠三角構成直接威脅,從而加速產業外移,毀傷中國經濟核心優勢。反之,如果戰事在印巴邊境展開,則遠離中國經濟重心,不僅於中國無損,反而將極大破壞印度的投資與營商環境。如果戰事長期化,並以不對稱戰爭的形式演化爲一場在成本上對中巴有利、對美印不利的持久戰,則更有望驅使國際資本與產業鏈拋棄印度,遲滯甚至打斷印度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最終對印度民命國運造成難以逆轉的毀傷。

第三,有利於強化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戰略依賴。巴單獨無力抗衡印度,故當矛盾激化、衝突升級後,巴外援剛需必然陡增。美俄重印而輕巴,故巴只能指望中國,從而防止巴在中美間搖擺、首鼠兩端,進一步鞏固中國在中巴關係中的主導地位。

第四,有利於在穆斯林世界揭露印度的真實野心,同時維護中國正面形象,破除西方藉「新疆問題」抹黑中國的圖謀。若東南沿海發生戰事,中國將被西方主流媒體抹黑爲「專制的大陸入侵民主的臺灣」、「大國欺凌菲、越等小國」。而印巴戰事則有助於將國際輿論焦點從中國移走,並通過媒體運作將印度形塑爲穆斯林世界的公敵,鼓動全球伊斯蘭戰士、尤其是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普什圖族武裝力量以印度爲首要攻擊對象。

第五,戰爭的規模、烈度可控。印巴同爲有核國,且在擁核後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戰略穩定性及若干危機管控機制。當印巴軍事衝突過度升級後,聯合國五常也將干預。而中國則需與俄、巴等國協調立場、共同進退,確保戰時態勢和戰後格局朝着有利於中、俄、巴而不利於美、印的方向發展。

當印度在中巴聯手反制的打擊下遭到削弱和挫敗後,必然會向友邦求援。鑑於中、印、巴三國體量,有資格在這場南亞大博弈的天平中投擲砝碼的全球性大國僅有美、俄。先討論印度尋求美援的情況。面對印度的訴求,美國有三種選擇:拒絕支援、部分支援、全力支援:如果美國拒絕支援,則印度將不再信任美國,日、澳等國也將懷疑美國經略印太、圍堵中國的決心與實力,從而產生離心傾向。印太戰略、四方機制遂不攻自破。此情況對中國極有利。如果美國出於對印不信任或保存實力等考量而有所保留,僅予以部分支援,則結果亦與上相類似。

如果美國全力支援印度則將出現如下地區及全球戰略後果:第一,印度政府或因向美讓渡主權而面臨國內合法性危機。第二,印度徹底投靠美國則必將失和於俄,從而喪失左右逢源的外交優勢。印度要獲取美國強力支援,就必須成爲美國鐵桿盟友;而在美俄敵對關係不變的前提下,印度此舉必然刺激俄羅斯,導致兩國關係離心分化。第三,美國爲支援印度而分兵南亞-印度洋地區,則中國大陸在臺海面臨的軍事壓力降低。美國全力支援印度,客觀上將分散資源到南亞-印度洋地區,從而削弱在東亞-西太平洋地區集中力量圍堵中國、協防颱灣的能力,中國大陸在東海、臺海、南海軍事壓力相對下降。當美協防颱灣、釣魚島的意願與能力下降後,日本深度捲入臺海、東海戰勢的可能性亦將隨之降低,故對中國大陸有利。第四,中國可進一步利用不對稱競爭-成本強加戰略牽制、削弱美國在南亞-印度洋地區的軍力和總體國力。

接下來討論印度尋求俄援的情況。面對印度的訴求,俄羅斯同樣有三種選擇:拒絕支援、部分支援、全力支援:如果俄國拒絕支援,則印度將不再信任俄國。俄印關係破裂後,中國可順勢協調俄方,將印度從上合組織踢出。如果俄國出於種種考量而部分支援,則結果仍與上類似。如果俄國全力支援印度,則必將使中俄出現嫌隙,從而使美國有機可乘,對中俄不利。美國對中俄同時構成的巨大威脅是主要矛盾。只要這個主要矛盾存在,其他次要矛盾就會受到壓制。因此,在美俄關係未獲徹底改善的前提下,俄羅斯冒着犧牲中俄協同的風險,轉而全力支援親美的印度的可能性較低。

綜上,比較分析可知,在美俄敵對的給定條件下,印度面對激增的中巴安全壓力,無論其主觀上選擇倒向美國還是倒向俄羅斯,其客觀結果都是:第一,印度及其支持國都將被迫「成本強加」;第二,印度與另一方的特殊戰略關係受損,譬如印度倒向美國則印俄關係受損,反之亦然。

從美、俄、印、中四方博弈的當前態勢和發展趨勢看,印度在中巴壓力陡增的情況下有較大可能被迫選邊美國,則中國可順勢藉機分化印俄;在分化印俄的基礎上,進一步踢出印度、重組上合,使其能爲中國所用;然後支持巴基斯坦通過不對稱競爭-成本強加戰略直接打擊印度,間接消耗美國。

王鍵:岸田內閣涉臺動態初探

2021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9週年的日子,但在菅義偉內閣聯手美國持續對華打「臺灣牌」造成中日關係緊繃的背景下,兩國都似乎缺乏慶賀的氣氛,日本社會更是充斥政權更迭的漣漪。就在當天,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經過二輪激烈的投票角力,得到黨內安麻派系支持的前外務大臣岸田文雄以257票的總得票數擊敗現任行政改革大臣河野太郎,當選自民黨第27任總裁。

根據日本的多數黨領袖將出任首相的規則,岸田文雄將在10月4日舉行的臨時國會上經「指名選舉」後成爲日本的第100位首相,日本亦將進入岸田執政時代。岸田歷任日本自民黨政策調查會長,以及外務大臣與防衛大臣等,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也是自民黨岸田派領袖。

自民黨總裁選舉雖然塵埃落定,但即將成立的岸田內閣將面臨執政後諸多內外交困的現實難題,如疫情困擾下的日本經濟衰退依舊嚴峻,如何尋求抗疫與重振經濟則是岸田面對的重大課題。而且岸田內閣成立伊始,就面臨政黨重新洗牌的衆議院選舉(2021年11月)以及參議院選舉(2022年7月),是否能持續維持自民黨執政黨地位的國會議席數量,亦是岸田面臨的最嚴峻考驗。

再從日本自民黨集體右傾的政治生態和深受美日同盟制約的政治環境來看,岸田內閣勢必維持一定程度的對華強硬態勢,而其涉臺趨向更值得我們重視。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

當下中日關係處於極度敏感的狀態,臺灣問題尤爲中日之最大焦點,中美戰略對峙下的岸田涉臺動態顯然是觀察中日關係的晴雨表。當下中日主流民意都希望兩國關係能有改善,尤其是日本經濟界更期盼中日經濟進一步密切合作,以推動日本經濟儘快擺脫下滑。近年來在中日共同努力下,亦取得一系列耀眼的業績,2017年習近平國家主席兩次與時任首相安倍會晤;2018年恢復中日政府首腦互訪;2019年6月達成中日大阪十點共識,12月中日韓三國首腦會晤在中國成都舉行等。再就是在中日的共同推動下,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得以簽署,成爲全球最大之自貿體。2021年9月16日,中國商務部向CPTPP保存方新西蘭提交中國正式申請加入CPTPP的書面信函;再有,多邊貿易框架下的中日韓三國自貿區亦持續推進中。

中國連續多年成爲日本最大的出口貿易對像國,我們希望中日經濟合作與中日關係的改善相輔相成、趨利避害、砥礪前行。而且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亦是北京冬奧會舉辦的年度;中國對東京奧運會給予了大力支持,亦希望日方信守承諾,與其他國家一道積極支持北京冬奧會。

一般輿論多認爲,在日本自民黨整體右傾親臺的大趨勢下,岸田內閣或將繼續沿襲菅義偉內閣的涉臺走勢,繼續與美國合力持續介入臺海事務。大致看來,一是要看未來的中美關係如何演進。當下影響中日關係的美國因素空前增大,但最近美國拜登政府對華政策亦出現一些新的勢頭。9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舉辦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第一次以美國總統身份登上聯大演講臺的拜登宣稱,美國不尋求「新冷戰」,美國準備與任何國家合作,共同面對挑戰,「即使我們在其他領域存在嚴重分歧」。拜登講話顯然是對中國發出的「呼籲」。雖然9月24日在華盛頓舉辦的首次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峰會充滿冷戰色彩,但美國在遏制中國的同時,亦開始適度調整對華強硬態勢,企圖藉助對華貿易挽救其經濟頹勢,這勢必影響日本對華取捨。其次,要看岸田新內閣是否留用或重用親臺政客入閣,如防衛大臣岸信夫及副大臣中山泰秀等。岸信夫現在是日本親臺勢力的總代表,防衛大臣之外還兼任日本國會「日華懇」幹事長,以及日本自民黨「促進日本與臺灣經濟文化交流的年輕議員會」會長。今年日本7月頒佈的嚴重干涉中國臺灣問題的《防衛白皮書》,就是完全按照岸信夫的旨意制訂的。出身反華政客世家的中山泰秀更是多次發表涉臺言論,助力岸信夫親臺。

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我們希望岸田在涉臺問題上切實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與日本對華外交的底線。近年來美國出臺《臺灣交往法》(2018年3月)《臺北法案》(2020年3月)等嚴重觸及中國主權的一系列涉臺法規,試圖形成新的涉臺政策框架。同時,岸信夫牽頭的親臺團體亦呼籲制訂日本版《臺灣關係法》與日檯安保對話,支持臺灣加入CPTTP與WHO等,這些動態必須密切關注。

在安倍執政時期,岸田擔任外務大臣一職長達4年8個月之久(一度還兼任防衛大臣),在歷任外務大臣中排名第一,從政風格顯得相對穩重。對美外交肯定是其外交重點,10月在意大利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或將舉行日美首腦會談,開啓岸田對美外交。9月29日當天岸田文雄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將繼續推進安倍前首相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岸田同時還提出,他將重視首次舉行的日美澳印四國框架「Quad」。

我們亦注意到岸田文雄在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國有化」而處於最低谷期間出任外務大臣之際就對媒體明確表示:日中關係是日本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日本與中國的互惠領域非常廣泛,雙邊關係極爲重要,希望通過兩國外相和外長會談等途徑解決雙邊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雖然此次自民黨總裁競選期間,岸田文雄也發表一些對華強硬言論,但他又強調日中兩國人員往來和對話的重要性。如在9月18日,岸田文雄在競選辯論會上就強調「中日關係的根本前提是對話」。其政治風格體現穩健與平衡。

簡言之,因爲臺灣問題是中美博弈的關鍵領域,至少在短期內,將繼續促使日本介入臺海。再從日本來看,若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促成經濟繼續下滑,岸田內閣就很可能藉臺灣問題在國內製造對抗中國的緊張氛圍,以維持其執政地位。

日本介入臺灣問題亦表現在CPTPP,日本最初是想邀美國「迴歸」後再考量中國加入的問題,但九月遭到拜登政府的再一次明確拒絕。此次參選自民黨總裁的四名候選人都明確表態歡迎臺灣加入CPTPP,亦表明日本希望利用支持臺灣的方式來阻撓中國加入的進程。

9月24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就日方在CPTPP涉臺問題上的消極言論表明嚴正立場:我們敦促日方以實際行動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在臺灣問題上信守承諾,嚴肅對待中方重大關切,慎重妥善處理CPTPP涉臺問題,避免給中日關係帶來進一步損害。簡言之,岸田如何處理CPTPP涉臺問題,也將是考驗其政治智慧與對華立場的試金石。

一箇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我們要繼續提醒日方,臺灣問題是中國最核心利益,在臺灣問題上中國沒有任何妥協與退讓的餘地。就如9月30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指出的:臺灣的事,是中國的事,不關日本什麼事。日方政客以所謂「地理鄰近」作爲介入臺灣事務的藉口,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不禁讓人回想起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和殖民亞洲的歷史。中方必須正告日方: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我們決不容許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插手臺灣問題。

王鍵:結語

謝謝各位老師的精彩發言,這是一次很及時、很有價值的研討,十分感謝。

評論員簡介

王鍵: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兼任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理事、中華日本學會理事、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爲中日關係史、臺海問題與東亞區域關係史。

黃大慧: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曾留學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歷任日本立教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神戶大學特聘教授等。主要從事亞太安全、中國周邊外交、日本問題研究等。學術代表著作有《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復交政治過程分析》、《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釣魚島爭端的來龍去脈》等。

呂耀東: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爲日本政治、外交及大國關係、日本外交政策與中日關係。主要著作有《冷戰後日本的總體保守化》、《21世紀的中日關係》、《日本與朝核危機》等。

胡繼平: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9年畢業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獲法學博士學位。1998-1999年,赴日本法政大學任特聘研究員。2005年,赴日本朝日新聞社任客座研究員。歷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長、辦公室主任。主要從事日本政治外交、中日關係、東北亞安全等領域的研究。

袁徵: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創新項目首席研究員、美國外交優勢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博士後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擔任中華美國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負責學會日常工作。主要從事美國對外戰略與中美關係的研究。曾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和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訪學。

楊玲: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翻譯協會理事,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CATTI國際版日語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國家級教學團隊「日語翻譯方向課程教學團隊」主要負責人,主編北京市精品教材《中日同聲傳譯教材系列》、北京市精品視頻公開課《中日口譯技能技巧訓練》等。

王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外國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美國問題、中美關係、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的競合、中國戰略文化與外交政策等研究。已在《當代亞太》、《現代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科學》、《紅旗文稿》、《阿拉伯世界研究》、《東南亞研究》、《當代世界》、《武漢大學學報》、《Review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等期刊發表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求是網、FT中文網等發表百餘篇時政評論。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