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之子鍾惟德:“善良、正直、運動是我家的家風”|南粵好家風

開欄語

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蔚然,國風浩蕩。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產。爲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潔文化建設,宣傳推廣好家風、好家訓,即日起,羊城晚報推出“南粵好家風”專題報道,講述優秀共產黨人及嶺南文化大家的家風故事,敬請垂注。(羅仕)

祖父、父親均在醫療界有響噹噹的名聲;母親、妹妹在體育界有着光輝的成績。“醫三代”鍾惟德的家庭不僅是醫學院士之家,更是體育冠軍之家。

談及家風,鍾惟德表示,家庭成員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和傳承,以及“善良、正直、運動”是他家的家風。

心存善念,日常注重德行

《格言聯璧》中有言:“善爲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鍾惟德非常認同:最好的家風,就是內心的善良。而鍾家歷來是一個注重德行的家庭,長輩們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們養成善良的天性。

“爺爺鍾世藩去世時,我17歲半,正備戰高考,他最重要的臨終遺言,就是要我們好好照顧跟隨我們二十多年的老保姆旺姐。”鍾惟德回憶說,父親、姑姑以及他們的後輩,都遵從爺爺的遺言,妥善照顧旺姐直至終老。

父親鍾南山也一直身體力行,從小在鍾惟德心中種下善良的種子。

“小時候我比較調皮,總愛將爺爺做實驗的小白鼠抓出來玩,還經常追打家裡的貓、狗。”鍾惟德回憶說,父親見狀總是會非常嚴厲地告誡他:“要愛護小動物,它們沒有反抗能力,不要弄疼它們。”鍾惟德說,如果自己有過分行爲,還會挨父親揍。

他還記得小時候父親鍾南山工作很忙,工資不高,但經常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我6歲那年,有一次跟父親一起從醫院回家,走到路口,他叫我先走幾步,我好奇地回頭看,只見他拿出一張5元紙幣,悄悄遞給路邊露宿的老婆婆”。

父親總告訴鍾惟德說:“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是我們的責任。”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鍾惟德在生活中、工作中,常懷慈愛之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心繫國民,做好醫者本分

日常扶弱積小善,爲國爲民愛無疆。鍾惟德的祖父、父親以“仁愛正直之心”彰顯出的愛國情懷,更是深深影響着他。

在他印象裡,祖父鍾世藩是一位治學嚴謹、醫術高超的專家學者,更是一位深明大義、心懷家國的愛國知識分子。

1946年,鍾世藩被任命爲廣州中央醫院院長(現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前身)。解放前夕,國民黨希望鍾世藩能夠前往臺灣,他們看上的不僅僅是鍾世藩的醫學專長、成就,也看上了他手上13萬美元的中央醫院資金。但鍾世藩冒着生命危險,一身正氣毅然拒絕。

“廣州解放後,爺爺將這筆錢全部上交給新政府。那個年代,這是一筆鉅款,能買幾個農場,實現不錯的生活。但他心繫國、民,作了無愧於心的正確選擇。”鍾惟德認爲,從此事可看出爺爺正直的品性。

“我們也繼承了他這種正直的品性,在治病救人時,遵守行風行規,沒有不正之風。”鍾惟德說。

鍾世藩晚年時,眼疾嚴重,但這位心繫我國兒科建設的老人家,堅持用一隻手捂着一隻眼睛,另一隻手查閱大量國內外兒科資料,並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臨牀經驗,歷時四年寫出了《兒科疾病鑑別診斷》一書。鍾南山見了非常心疼,勸父親別寫了,但鍾世藩常回答他說:“一個人能夠在這世界上留下點東西,他就不算白活。”

鍾南山深深感動於父親的敬業與真誠,並將父親這句話當作人生箴言,一生以“敢醫敢言”作爲座右銘,爲真理、爲客觀、爲國家、爲人民、爲病人服務。他從未辜負人們的信賴,從SARS到新冠病毒阻擊戰,他的名字,就是穩定人心的高山。但面對榮譽,鍾南山常謙虛地稱:“我就是普通的醫生,所做無非是醫者本分。”

站在家裡兩代名醫的肩膀上讀書、行醫、看世界,鍾惟德受益頗深。他從最初喜愛的文科改讀理科,考入中山醫科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出國進修學習……博大精深的醫學知識,吸引着他積極探索,也讓他越發清晰自己的人生定位:臨牀、科研“兩手抓”,全身心地勇攀醫學高峰。

從醫30多年,鍾惟德切身體驗到了爺爺、父親從醫的忙和累,也傳承着他們的仁心仁術。目前已是知名泌尿科專家的他,求診者甚衆,他時刻牢記並踐行父親的要求:“一切以病人的需要爲準則,用最合理的、最有性價比的方式爲患者進行治療……”

一門三代是名醫,三代不變的是對患者的善良仁愛和責任,以及對醫學研究孜孜不倦的追求。

堅持鍛鍊,提高生活質量

每個家庭都有紐帶和潤滑劑,在鍾惟德看來,在他的家庭裡充當這個角色的是體育運動。

鍾惟德的母親李少芬,是中國女籃前隊員,曾任中國籃球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籃球協會副主席。妹妹鍾惟月是游泳運動員,曾打破短池蝶泳世界紀錄,獲得過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100米蝶泳冠軍。

運動是鍾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親非常重視身體運動,今年89歲(虛歲)了,還在跑步機上跑步,並堅持游泳,每週運動2-3次。”鍾惟德告訴記者,鍾南山在家中專門騰出一個房間作爲“健身房”,裡面有划船機、跑步機、雙槓等健身器材。

他感慨說,正是長期規律的運動,讓父親如年輕人一般,身體硬朗,充滿活力,目前仍能堅持每天10多個小時的工作,非常不簡單。

受父母影響,鍾惟德也同樣熱愛運動,每天5點鐘起牀鍛鍊身體,“每週堅持打2次籃球,游泳2次,健身2次。”

鍾南山常說:“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並長期堅持下去,對個人一生、對家庭都尤爲重要。這樣纔能有比較好的生活質量。人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鍾惟德總結稱,“運動”也是鍾家一個良好的家風。

對話“89歲的鐘院士會做PPT,手機也用得很溜”

羊城晚報:生活中,鍾南山是一位什麼樣的父親?

鍾惟德:印象裡爺爺總是很忙,在家時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工作。父親也一樣,他工作的工人醫院(廣醫一院前身)就在家附近。當時沒有電話,時不時護士就在樓下喊“鍾醫生,有急診!”常常飯吃到一半,或是深更半夜,聽到喊聲的他就趕緊往醫院跑。

羊城晚報:父親對您最大的影響在哪方面?

鍾惟德:他跟所有其他父親一樣,教子嚴格。他總對我說:“我感覺當醫生挺受人尊重,真的能幫人解決問題,很開心。”在他引導之下,我慢慢將醫學作爲畢生追求的事業。

學醫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付出比其他學科要多得多,而且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融合各學科的知識,學無止境。父親很好學,89歲的老人,會做PPT,手機也用得很溜,他一直堅持學習、運動,是我敬佩和學習的地方。

另外,父親對病人一視同仁,都非常熱情、周到。我一直在學習、實踐他這一點。

羊城晚報:您與父母相處的方式是怎樣的?是否影響到你對下一代的教育?

鍾惟德:父母跟子女的相處方式是與時俱進的。我們小時候,父母忙,經濟也拮据,講一句不聽,講第二句、第三句時巴掌就打過來了。這樣的磨鍊,使我們面對困難,有承受和應變能力。現在的小孩可能受不了這樣的委屈。當下,對下一代的教育是創新挑戰,父母更多是講道理、多引導。

父母年事已高,但行動能力仍非常好。每週我們都會帶上子女上門看望他們。時下,我們家雖沒有什麼經濟壓力,但簡單生活是他們的傳統,父母目前仍住在單位宿舍,不追求華屋、享受。院士家也很普通,家門口的報箱,還是母親用廢紙箱製作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消費還是會比他們高一些,這一點要繼續向他們學習。

文 記者 黎秋玲 實習生 劉佳琪圖 記者 蔡嘉鴻出品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