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打科技戰 澳盛:亞洲供應鏈面臨三情境

中美貿易爭端衍生爲科技戰,外資十分關切,美國大陸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恐將破壞大陸和臺灣間的技術供應鏈澳盛銀行大中華經濟研究團隊17日以專題報告分析亞洲供應鏈將因此出現三大全新情境,讓問題更加棘手,一是生產基地轉移、二是重組科技業供應鏈、三是貿易生態投資前景影響

澳盛銀行指出,貿易緊張局勢轉趨嚴峻,電子產業當中最具價值半導體生態系統,產業規模將近4千億美元,將因生產重新分配、亞洲供應鏈重組等最新情況有所重塑,臺灣因7奈米技術具競爭力,在亞洲芯片製造中佔有最大市佔、全球市佔亦約17%,領先地位十分明確,技術貿易前景依然樂觀。

至於側重於集成設備製造商(IDM)模式韓國,經濟展望上也可能不會受到貿易爭端的干擾。

兩岸加上韓國近乎成熟的技術供應鏈及生態系,近期面臨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擾亂」,澳盛銀認爲,這是少見的技術地緣政治議題,還發生在新冠疫情後期,各國以國家安全的理由,鼓勵國內生產、或把供應鏈移回母國,將會進一步分散和重組亞洲供應鏈生態。

像臺灣官方祭出誘因計劃吸引每年價值13億美元民間投資,加上臺積電決定赴美設立晶圓製造廠,均讓製造生產移轉成爲長期轉變。

另一方面,美國列爲出口管制對象華爲,轉向地區性半導體公司購料,如韓國三星公司和SK海力士公司,尋求填補美國出口管制所造成的空白,澳盛銀估計,這更會加劇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

該行指出,在大陸之後,韓國和臺灣是全球科技貿易中最大的亞洲經濟體,資通訊產品佔大陸商品貿易的27%。韓國和臺灣分別爲28%和43%,目前情勢急速轉變下,唯有臺灣出口的近期前景最顯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