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在北京拼不過兄弟
圖片來源:花瓣素材
前兩天,“防水一哥”東方雨虹脫掉了馬甲——其將一個月前辛苦搶來的豐臺南苑地塊給賣了。
背後正主【中海地產】隨之浮現。
有人感慨,坐鎮北京多年的中海,今年也費盡心思搞馬甲了。
不怪中海會焦慮。
這一年來,土拍場中“上京趕考”的外地房企變多,基本還都是手握龐大現金流的國央企。
連自己的兄弟——中建各局的地產平臺,也紛紛前來與中海同場競技:
還是在豐臺,10月底郭公莊“雙子”地塊出讓,起拍總價117億元。
一宗被中海地產花54億元攬下,隔壁的鄰居則是中建八局旗下的地產平臺——中建東孚,以後難免會有一番產品對打。
中建東孚,總部在上海,主要發力華東區域。現在開始拓展華北戰場,尤其在北京樓市,今年怒刷一頓存在感。
中建一局旗下的中建智地、中建二局旗下的中建玖合、中建三局旗下的中建壹品、以及中建五局旗下的中建信和,近年在北京市場皆有所佈局。
八局算是來得晚的。
2022年年底,八局開始在北京市場蟄伏。
【朝陽平房鄉44號、45號兩地塊】出讓時,中建各局就有一半同場“廝殺”,其中也有八局的身影。
不過那時候八局運氣不好,只是進場陪跑了一圈。
今年明顯錦鯉附身了。
2月,中建東孚從華潤、首開、龍湖、廈門國貿、保利等十家開發商手上,花了14億+、溢價率15%搶下了【朝陽小紅門地塊】。
首次進入北京市場,中建東孚團隊面對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十分激動。
下半年,八局繼續補倉,出手更加豪橫。
10月底,【豐臺郭公莊621地塊】經過27輪競價後轉入搖號,中建東孚幸運中籤,約76億元拿下地塊,比隔壁中海拿地價還貴了22億元。
今年截至目前,在北京土拍市場,中建東孚已經砸下了90多億,在中建系地產平臺中,僅次於拿地王中海(145億元),且位列中建各工程局第一。
在中建八子裡,八局的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高。
旗下的地產平臺——中建東孚,無論是房地產開發營收規模,還是銷售業績,均在中建八子中排名第一。
不過,中建東孚還是有壓力。
一層來自於集團。
早前有業內分析,中建集團的業務版圖裡,因爲建築業毛利率低,各個工程局需要地產業務來平衡業績與報表。
中建寄希望於地產業務拉昇整體的盈利水平,這纔有了中建各局發力地產的局面。
如今受行業景氣度影響,年報顯示,2022年中國建築淨利潤同比下降11.1%,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2%。
中建高層把盈利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歸結於:地產業務效益下滑。
今年,中建找來了華潤置地原總裁吳秉琪就任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引入地產經驗豐富的老將,或許是中建希望在地產業務有所破局。
管理方面,中建對各平臺也有一套考覈指標: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以房地產快速去化、現金快速回流、有現金流支撐的效益等指標爲導向,指標主要包括在手項目的拓展質量、開發建設、銷售去化進度等管控指標,以及營業收入、利潤、現金流、銷售額等經營指標。
去化、銷售等關鍵指標的提升,首先就需要擴大規模,加大拿地投資速度。
據中指院數據,今年1-10月,中建東孚以164.66億元的權益拿地金額,位列行業29,也是八子中第一。
到上個月,中建東孚的權益銷售業績已經達到414.9億元,行業排名21位,比去年同期進步了17名。
中建東孚黨委書記、董事長左臣華在上個月召開的經營會上仍表示,公司在前三季度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全年指標壓力偏大。”
此前,除上海之外,中建東孚的地產業務主要位於濟南、西安、南京這些二線城市。
當行業風向轉變,像多數頭部國央企一樣,東孚希望在一線城市能有更多突破。
當瞄準新市場進擊時,中建東孚也承受了自家兄弟帶來的另一層壓力。
在北京,東孚拿地聲量雖大,但還尚未站穩陣腳。
今年4月,北京朱辛莊地塊拍賣,中建系幾乎“全員出席”的局面,引起其他開發商不滿。
之後,北京不少地塊在拍賣都加上了限制:禁止同一集團成員企業同時競買一宗地塊。
中建服從規則,但內部也出現了幾種聲音:拿地將是“中海爲主”“各局按照深耕區域進行協調”。
若是從上述安排來看,中建東孚並不佔優勢。
中建八子中,部分平臺與近郊區域官方建立了密切合作,像一局早就深耕房山,是當地銷冠的常客;三局的主戰場則在大興。
並且有時候各局之間也會進行聯合拿地操作,但中建東孚目前還是孤軍作戰。
另外中建東孚產品在市場的存在感也不強。其在北京的首發項目——位於朝陽四環邊上的【中建星光裡】去化並不理想。
截至目前,北京市住建委官網顯示,半年以來該項目已簽約套數僅不到100套。
對比之下,二局的玖閤府、三局的中建壹品學府公館都是去年的日光盤;而一局兩年內也憑藉【中建宸園】【中建宸廬】、兩座【國賢府】的產品力站穩中高端市場。
不論是叫好的產品,還是叫座的銷量,中建東孚都尚未夠到。
而拿到手的的豐臺地塊,未來項目還要面臨與跟市場第一的中海pk。
當面對市場的風雲變動,八局能否像掏腰包時從容,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