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觀察|滴灌通裁員四分之一:“二級火箭”啓動不得不裁員,“領頭羊計劃”引發爭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何柳穎 深圳報道
滴灌通再次引發爭議。
近期,滴灌通向員工發出內部信,宣佈旗下100多名員工將遭換崗及裁員。
滴灌通方面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隨着滴灌通“二級火箭”戰略啓動,公司相關部門的組織架構也需要隨之調整。此次調整包括換崗及裁員,涉及滴灌通不同地區辦公室100多位員工。滴灌通已爲員工提供了“N+3”的離職補償,對受影響的員工表示深深歉意。
引發爭議的還有滴灌通的“領頭羊計劃”。根據滴灌通的表述,“領頭羊計劃”是指幫助業務人員迅速成長爲領投人,精選一批優秀的骨幹,分成若干小隊,由公司出資,團隊跟投一部分,形成一批側重點不同的專業投資機構,分頭探索不同領域的投資策略。
公司員工作爲領投人的模式常見嗎?其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話題都引發了市場討論。
裁員四分之一
滴灌通方面向21記者表示,在組織架構調整前,公司共有員工400多人,這意味着本次裁員約涉及四分之一員工。
滴灌通表示,作爲一個創業公司,這是滴灌通自成立以來不得不做出的最艱難決定之一。滴灌通的初心是做一個全新的交易市場的基礎設施,過去兩年,自有資金直接投資打造樣板,進展順利,於是慣性上增長過快,管理層當時的認知不深刻,雖已察覺,但控制不夠。作爲一家持牌交易所,必須時刻留足長期戰略儲備資本,爲市場發展留出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而把大錢投進小店的使命勝利達成。
1月16日,滴灌通發佈《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標準》(MAP)。公司稱這是首創小微企業投融資市場標準,同時標誌滴灌通澳交所從“第一階段”邁入“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滴灌通的自我定位是“角色扮演”,嘗試開拓一個全新市場。這個階段,滴灌通具體做了三項重要工作:成立“滴灌通引領基金”扮演投資者;成立市場拓展團隊,尋找和篩選需要融資的小微企業;以及成立交易所團隊,籌建設立並營運交易所。
進入“第二階段”,滴灌通的主要工作過渡到專注交易所營運,讓不同策略的專業機構投資者,自主進行投資判斷;讓不同的小微企業,自行決定希望融資的金額、成本和條件等;並讓不同的中介機構,爲投資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在滴灌通5月13日向員工發出的全員信中,這兩個階段被稱爲“一級火箭”以及“二級火箭”。信中稱,在“一級火箭”階段,滴灌通既做投資人,又做交易所,“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而滴灌通成立的初心是做交易所平臺,因此在年初宣佈全面專注交易所運營,更多地做“裁判員”和“服務員”,更好地做“運動員”,讓更多的市場力量來共同攻克小微融資難的問題。
滴灌通在全員信中稱,作爲一家初創公司,我們必須要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對公司的管理產生的陣痛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隨着“二級火箭”啓動,公司相關部門的組織架構也需要跟着調整。相應地,公司將不得不取消或調整部分崗位。
“領頭羊計劃”
根據滴灌通的表述,“二級火箭”包括三大核心,即導航系統——“領頭羊計劃”;動力系統——“中央交易系統ETF”;以及護航系統——四大新功能。
其中引發較大爭議的是“領頭羊計劃”。據報道,接近滴灌通人士透露稱,“領頭羊計劃”由員工出資100萬元,滴灌通爲員工配資900萬元,共同成立一個特殊目的實體(SPV),本質上屬於一個聯營方式。
一名法律行業從業者向21記者表示,員工出資聯營的模式在實踐中雖較爲常見,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關注。
首先是監管的問題。滴灌通“非股非債”快速擴張的投資模式飽受法律屬性、監管套利、金融風險等方面的質疑。內地的監管機構尚未對滴灌通此類RBF(Revenue-Based Financing)模式的監管措施予以明確,法律亦未對此作出明確的界定,但納入金融監管範疇是一個大的趨勢,出資聯營的形式並不能從實質上規避監管的銜接,監管政策覆蓋後的合規措施亦是滴灌通和社會需要關注的方向。
其次是財務風險和勞動風險滴灌通員工聯營的形式下,員工或將面臨財務風險與勞動風險。同時,不參與該計劃的員工將面臨或裁或調的尷尬局面。該模式的實踐中,員工僱傭合約與流程的合規應當引起雙方的注意,公司發展與員工合法權益之間的衝突仍需重點考慮。
“二級火箭”另外一個核心是“中央交易系統ETF”,該ETF全稱滴灌通澳交所中央交易體系(ETF——Microconnect Central Exchange Trading Facility)。滴灌通表示,這個體系一旦建成,是全市場參與者在澳交所的中央對手方。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可以通過這個中央交易體系,按照其熟悉的行爲邏輯,簡潔方便地參與DRO/DRP市場。
四大功能則具體包括,第一是信息披露體系。年初對外公佈的MAP,利用數字化時代紅利,追求信息高度透明、顆細微性(顆粒度)細小到店、頻率高達每天的資產信息披露。第二是估值引擎,透明公開的合約設計與估值引擎,將於6月份推向市場。第三是風險評級,基於前期的逾萬家門店每天表現,通過大模型綜合歸納刻畫出門店風險。這個開始實踐,6月也會共享評級結果給全市場。第四是投後資產管理,是投後服務體系,協助投資人對資產進行日常監測和管理。
爭議聲中的“滴灌通”
2021年,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和東英金融創辦人張高波共同創辦了滴灌通。
這幾年間,滴灌通擴張速度較快。滴灌通曾訂下“百千萬”計劃,原計劃在2022年底完成投資1000家門店,但在當年8月已提前達標。官網顯示,滴灌通的目標是幫助1000萬個小微企業就業者實現年收入超過10萬元;支持100萬個小微企業實現年利潤超過100萬元。
融資進度同樣迅速。2023年8月2日,滴灌通宣佈完成4.58億美元C輪融資,股東來自歐美、中東、東南亞和大中華等地的新進和原始股東,包括大型長線投資機構、私募和風投基金、大學捐贈基金、互聯網平臺、零售消費集團等。
這個過程中,滴灌通的融資模式備受討論且頗受詬病。
創始人在多個場合闡釋稱,滴灌通打造了股和債以外的第三類創新企業融資手段,以收入分成模式支持小微經濟發展,希望將全球資金和小微經濟連接起來,這也是“滴灌”之意。
在這種模式下,滴灌通開發了幾個重要概念。一個是“每日收入分成合約”(Daily Revenue Contract,DRC),DRC非股非債,是每日從融資的店家約定的收入中,抽取分成償還融資成本費用,連接資本與小企業。另一個是“每日收入分成組合”( Daily Revenue Portfolio,DRP),DRP是衆多按一定主題打包的DRO現金流組合。
完成資產端DRC到資金端DRP轉換的是“每日收入分成憑證”(Daily Revenue Obligation,DRO),這是澳交所爲國際投資人發出的一張背對背憑證,投資者持有DRO,即享有對應的DRC實際權益。
這三個概念可以簡單表述爲,DRC是境內的商業合同; DRP是境外金融產品; DRO是交易所轉換產品。
但是,“非股非債”的DRC面臨諸多爭議。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宋向前就曾質疑稱,這個金融產品非股非債,那麼究竟是什麼?言辭之激烈,宋向前直稱沒看到滴灌通有任何創新之處,本質上還是個高利貸,是個升級版的P2P。
與此同時,每日收入分成如何實現?
滴灌通給到的答案是“確錢抓手”,稱這是一套數字化的、自動的信息採集和現金抓取系統,通過合作網絡(如銀行、支付公司、連鎖品牌商、SaaS公司、商業地產公司等)將確錢抓手嵌入每一家投資的門店,實現“日日收錢”。
在投資者端口,則是“確權抓手”,這是滴灌通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權益確認系統,旨在讓投資者精準確權,平滑對接小微企業。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兼聘教授劉曉春則在接受訪談時提及,滴灌通面臨着兩個限定。首先是投資風險高、回報高,這意味着銀行願意服務的企業不會在這個“圈子”裡,其次滴灌通希望藉助金融科技掌握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如果要想安全,就必須是閉環,這個形式就決定了企業必須在這個“強閉環”裡,這其中又篩選出去了一部分。因此,預計滴灌通面向的是小衆羣體,但中國市場大,小衆羣體也有相當規模,但不會是投融資的主流方式。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5月22日,超過1.2萬家小微門店已在滴灌通澳交所進行DRO掛牌融資,覆蓋828個品牌及平臺,分佈於中國32個省級行政區282個城市,平均聯營期3-4年。目前,進行DRO掛牌融資的門店主要分佈於餐飲、零售、服務、文體四大行業,其中零售佔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