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是連接兩岸的臍帶

(圖/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目前正在大陸訪問,行程包括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地。精心挑選的參訪地無不和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除了祭祖和帶領青年進行交流之外,馬英九的大陸行也是一次中華民國的歷史回顧之旅。

馬英九曾連續兩屆被選爲中華民國總統。民進黨一直挑戰馬英九在大陸不敢講「中華民國」的稱謂和自己以往的總統身分,以爲馬英九如果這樣做了就會有「兩國論」和「臺獨」的嫌疑,必定會受到大陸方面的抨擊。

馬英九迎接了民進黨的挑戰。3月28日到南京中山陵謁陵,並在儀式結束後發表公開談話,刻意提及自己的身分,並強調中華民國自1911年延續至今的歷史階段,是以「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的身分前往晉謁南京中山陵。

這和民進黨政府的主張形成鮮明的對比。民進黨一方面大搞「去中化」,不願意使用「中華民國」的稱謂,同時在不得不遵守中華民國的憲法而使用「中華民國」時,又別有用心地在後面加上「在臺灣」、「是臺灣」、「臺灣」的字樣,目的是凸顯「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含義。另一方面又極力切割「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前和1949年之後的內在聯繫,扭曲中華民國的歷史是70多年而不是100多年。

馬英九爲中山陵的題字「和平奮鬥,振興中華」也是言近旨遠,匠心獨具。首先這幾個詞語都與孫中山有關。孫中山在臺灣和大陸都受到尊敬和尊重。而孫中山又是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借孫中山之名可以凸顯中華民國的存在。另外,這幾個詞語的意思也充滿現實意義,可以古爲今用、引人深思。

「和平」、「奮鬥」是孫中山先生的遺言。在兩岸關係不斷惡化,臺海被稱爲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的當下,「和平」無疑應該是兩岸努力「奮鬥」、共同追求的目標。

「振興中華」則是最早由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執政理念。「振興中華」的口號成了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推動力,仁人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發動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百年滄桑,「振興中華」如今又成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實現偉大復興的新的目標。

「振興中華」 裡面的「中華」一詞既不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特指「中華民國」,可能是兩岸間最大的公約數,是雙方目前都可以接受的泛指「中國」的稱謂。 「中華民國」創立時名稱裡含有「中華」。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之後,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在大陸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的國號名稱裡也含有「中華」一詞。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名稱之間有文字上的演變脈絡,同時也有意義上的內在聯繫,歷史上的傳承啓合。而名稱中沒有變化的是「中華」。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可以說是連接兩岸的臍帶。

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曾在 「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擴大和改善了兩岸關係和交流。他本人還於2015年和習近平舉行了兩岸最高領導人面對面的會晤。儘管他目前已卸任,聲稱他的大陸之行屬於非官方性質的,但作爲國民黨內仍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言行毫無疑問將受到外界的密切關注。

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的致詞和題詞公開續接了中華民國1949年前後的歷史,喚起了兩岸間的歷史記憶,表達了「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歷史事實,拉近了兩岸人民之間的親情。

(作者爲多倫多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