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 臺海逢凶化吉的關鍵
從「馬習二會」的過程和結果,不難看出「一箇中華民族」,就是兩岸逢凶化吉的關鍵。
如黃年先生所說:馬習會後,兩岸思維已從政治轉向民族的「一中原則」,而這也是楊永明教授形容習近平丟的最慢速球;如果這種球檯灣都不接,後續將無法想像。
以現實政治角度,獨派所言過去臺灣的悲哀,到眼前面對文攻武嚇,無一不是「中國問題」。但從「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觀點,數百年來中國承受屈辱,與臺灣「四百年悲情史」也息息相關,今天中國之所以張牙舞爪,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問題?
此外,撇開政治對立和民族認同的難題,臺灣大多數民意還是比較在意「維持現狀」,這也多少說明臺獨金孫爲何只有四成選票,畢竟對多數人來說,「獨立」並不迫切。
同樣,「統一」對中共而言,難道不是如此?這就是主張「一中原則」的馬敢誇口任內無人認爲臺海會起衝突的理由。你可說它是空洞的文字遊戲,但這形成「你不跑我不打」的政治默契,得來不易更牢不可破。顯然習近平明白兩岸還不到攤牌時刻,纔給予「一中」在民族上的詮釋空間,以示對綠營繼續執政的容忍。
至於將獨立當神主牌的賴清德,若非同文同種與合則兩利,也不可能常比喻兩岸爲「兄弟之邦」。因此,假設五二○就職演說是個測驗,而賴能藉「習題」發揮,多着墨文化、歷史、經貿的共通或互利,且以此嘗試跨越地緣政治阻礙,就算未來四年無法柳暗花明,也可和緩兩岸兵兇戰危,並符合多數民意需求,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