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後臺部門“扯後腿”? 鎖定它的精準人效!

前臺能否飛速運轉,關鍵在於中後臺職能部門的支持,一旦職能部門官僚化,企業必定會陷入低人效陷阱,降本增效無從談起。但中後臺的價值創造往往無法精確量化,“功勞”“苦勞”混爲一談。中後臺的業績貢獻真的說不清嗎?我們可以從4個方面幫老闆們理清思路。

01 重新定位中後臺

在一般企業的認知裡,不直接“打糧食”的中後臺部門統稱爲職能部門。當職能部門不直接對業績負責,如何對其進行精準考覈就成爲了千古難題。

想要相對精準地考覈中後臺,最重要的是遵循如下兩個原則:

原則1——與前臺經營結果有明確的數學聯動關係,而非傳統戰略分解方法給出的邏輯聯動關係。打個比方,只能說1+2=3,不能說這個動作加上那個動作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原則2——重點考覈中後臺部門“輸送資源”的結果,而非“落地規則”的結果。後者只會讓他們成爲越來越大的官僚,他們會不斷地以維護規則爲名來耍官威。

02 中後臺經營思路釐清

業績不是單靠前臺打出來的,而是前中後臺協作出來的。前臺能不能跑起來,中後臺的水平(效能)是關鍵。中後臺應最顯性的“經營業績”應該是其在堅守規則的紅線基礎上,把資源儘量無損耗地輸送到前臺。所以,考覈效能纔是量化中後臺“經營業績”的最優解。

好的中後臺“經營者”,能在清晰的思路下,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支持前臺作戰。那些不斷索要編制做大部門,不停製定無腦“一刀切”政策的中後臺,沒有經營思路,只有官僚野心。

03 量化中後臺業績的五種思路

如果將中後臺的研發部門想象爲一個“研發外包公司”,那麼,對其效能的考覈就應該是兩個:

一是人效,即投入多少研發和周邊人員,或投入多少相應的人工成本,產生了多少收益;

二是財效,即投入的各類研發資源,分別產生了多少收益。

考慮到這一步不算難,但將兩者交疊在一起,形成包含數個最典型的效能指標的指標庫,並賦予其不同權重,進而綜合量化出研發部門“輸送資源”的效果,這纔是重點中的難點。

具體如何量化?可以來看看我們的Stakeholder式、映射式、嵌套式、互鎖式……

04 鎖定中後臺人效Baseline的四種方法

給中後臺定量化指標難,給指標把Baseline定準就容易了?不,難上加難。所以,才需要應用如下四種方法。

1.經營逆推法。設置的Baseline,如何能讓員工“跳起腳來夠得着”,還能以效能爲終點的因果鏈層層傳遞、正常運轉?

2.趨勢外推法。在因果鏈逆推的基礎上,還應考慮不同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果某些部門現有水平較低,其理應承擔的人效指標Baseline根本無法達成時,應該如何進行彈性管控?

3.標杆基準法。外部標杆及行業一般水平的數據, 要不要直接當Baseline?如何通過清洗數據,真正驗證目標值的合理性和外部競爭性?

4.動態基線法。當企業收到不確定環境衝擊,我們發現參考任何一條Baseline都可能出現偏差時,就需要再幾條Baseline中設置動態政策。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老闆們對於結果的追求越來越功利,倒逼中後臺部門也要接受越來越多關於結果的考覈,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有在經濟寒冬裡持續向前臺“輸送資源”,纔是中後臺證明自身“經營業績”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