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公交神器”,要去IPO了

車來了,路在何方?

作者 |信翰

來源| 投資家(ID:touzijias)

車來了,路在何方?

“融資要敢於吃虧”。這句話,曾是“車來了”APP創始人邵凌霜的融資信條。

如今,當“車來了”APP母公司元光科技(MetaLight)即將邁入港股IPO的重要時刻,邵凌霜卻因過往涉刑經歷,被迫提前出局。只能在一旁觀望,由他人來引領自己所創立的企業走向資本市場舞臺。

不過,即便邵凌霜無法親自參與,車來了的IPO之旅依然備受矚目。

作爲國內最大的實時公交信息平臺,車來了擁有超過2.64億的用戶基數,這一龐大用戶羣體和廣泛的市場覆蓋,使得其在智能交通服務領域具有顯著的領先優勢。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車來了曾屢獲資本青睞。順爲資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以及阿里巴巴、滴滴等行業巨頭,都曾對這一創業項目投下信任票。

對於邵凌霜而言,失去親自帶領公司走向資本市場的機會,又何嘗不是一次真“吃虧”。只是不知道,當下的他,是否還能保持當年的坦蕩和勇氣。

創始人退場

邵凌霜,元光科技的創始人,他的故事與“車來了”APP的發展緊密相連。

2009年冬天,還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的邵凌霜,在公交車站忍受了嚴寒和強風。那一刻,他萌生了開發一款能夠實時顯示公交車位置應用的想法。希望通過實時信息,告知用戶公交車的確切位置,是否遭遇交通擁堵,以及預計的到站時間,以解決乘客的出行痛點。

這個簡單而實用的想法,最終催生了“車來了”APP。

2012年,邵凌霜在武漢大學計算系擔任講師的同時,決定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成立了元光科技。起初,公司規模較小,僅有6名成員。但憑藉清晰的市場定位和技術創新,元光科技迅速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在創業早期階段,邵凌霜通過多輪融資,吸引了包括順爲資本、真格基金在內的知名投資機構,以及阿里巴巴、滴滴等行業巨頭的支持。這些資本的注入,爲車來了APP的早期開發和市場推廣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資本的加持下,車來了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覆蓋了包括北京、深圳、天津、杭州、重慶等39個城市,日活躍用戶數突破200萬,覆蓋公交車輛約20萬輛。App用戶數超過2.63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約2530萬。

儘管市場份額面臨挑戰,但車來了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實時公交信息平臺之一。這一成就,不僅證明了邵凌霜的創業眼光,也展示了車來了在智能出行服務領域的強大潛力。

然而,2017年的數據門事件,卻成爲了他創業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邵凌霜,因涉及非法獲取數據事件,被判緩刑,險些入獄。

這一事件,迫使他退出公司管理層,將投票權交出,並承諾不會對集團的管理及營運施加任何控制或影響。目前,元光科技董事長及CEO一職,由孫熙出任,持股比例爲8.71%,邵凌霜則通過“Bus Dream”持有元光科技4.46%的權益。

這一變化,標誌着公司決策權的轉移,也意味着邵凌霜在公司中的影響力大幅減弱。

在邵凌霜退場與元光科技的轉型中,車來了的IPO之旅,不僅是對公司商業模式的一次大考,更是對它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生存能力的一次檢驗。

商業模式:廣告驅動的雙刃劍

用戶體驗,是決定產品生死的關鍵。

廣告,這個讓“車來了”賺得盆滿鉢滿的金礦,同時也是其商業模式中的一大爭議點。

“車來了”APP的核心功能——實時公交信息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乘客等公交時的不確定性,但這一模式在實際應用中,並非完美無缺。

儘管APP向用戶免費提供了實時公交信息服務,但同時也通過展示相關廣告來獲得收益。這種看似雙贏的模式背後,實則隱藏着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車來了”作爲元光科技的核心產品,其商業模式在追求廣告收益的過程中,嚴重依賴移動廣告服務。爲了維持和增加收入,APP內的廣告展示變得越來越頻繁,不僅未能有效緩解用戶等待公交車的焦慮,反而製造了新的用戶體驗痛點,忽視了廣告對用戶體驗的負面影響。

招股書披露的近三年財務數據顯示,元光科技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移動廣告服務和數據技術服務,但其中超過9成的收入來自移動廣告服務。

其中,移動廣告服務產生的收入分別爲1.56億元、1.15億元及1.68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95.6%、85.2%及96.2%。

這一數據強調了"車來了"對廣告收入的重度依賴,同時也暴露了其商業模式的脆弱性。

當廣告內容過於頻繁,或與用戶需求不相關時,用戶可能會尋找其他更清爽、更專注於服務的替代品。這種流失不僅減少了"車來了"的潛在收入,還可能削弱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這種短視的策略,只會損害其長期發展。

在用戶對廣告敏感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車來了"是否能夠找到新的收入增長點,以減少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同時提供高質量的用戶體驗,這也是對其技術革新能力的質疑。

在追求廣告收入的同時,元光科技需要深刻反思其商業模式,學會在廣告收入和用戶體驗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簡單地增加廣告數量。同時,還應該探索多元化的收入來源,以減少對廣告收入的依賴。

如何在不損害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將海量數據轉化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一道亟待解答的難題。是通過精準廣告推送,還是探索與其他交通出行服務的深度整合,每一步都需謹慎行進。

巨頭夾縫中突圍

“車來了”在智能出行服務領域的崛起,無疑是在巨頭環伺的市場中的一個奇蹟。

不過,儘管“車來了”目前在市場上佔據領先地位,但這個位置並非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在智能時序交通行業中,元光科技主要提供的服務是實時播報公交車信息,由於這一領域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並不需要過於複雜的技術,這就意味着市場上容易涌現出大量競爭者。

在這樣一個低門檻領域,元光科技在創新方面可能面臨侷限。由於核心功能相對簡單,即提供公交車的實時位置和預計到站時間,這限制了"車來了"在產品功能上進行大幅創新的空間。

相反,高德、百度、騰訊等公司的地圖服務,不僅提供了公交信息,還整合了導航、打車、共享單車等多種出行方式,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系統。這些巨頭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能力,這使得"車來了"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對於"車來了"APP來說,要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是一場關於創新和服務質量的較量。

在巨頭的陰影下,“車來了”如何實現真正的創新?它是否能夠開發出獨特的功能或服務,以區別於競爭對手,吸引並留住用戶?在資源和資金受限的情況下,“車來了”的創新之路顯得尤爲艱難。

IPO,是夢想的加速器,也是現實的照妖鏡。

如何在股東回報與企業願景之間找到平衡,是對其管理層智慧的考驗。是利用資本的力量鞏固聯盟,還是在競爭的叢林法則中獨善其身?其每一步決策,都將深刻影響未來的版圖劃分。

IPO意味着大量資金的注入,爲元光科技提供了快速擴張和技術創新的可能。但同時,資本的逐利性也可能迫使企業偏離初心,過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價值。

鉅額融資背後,是資本對快速回報的渴望,也是對企業初心的考驗。

在這個關鍵時刻,車來了,敢問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