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標準“國際化”

標準是全球治理體系和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技術支撐。11月5日,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標準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來自部分省(市)市場監管局、製造業領域行業協會、標準化研究機構、中外企業代表等共計200餘人參加本屆分論壇。北京商報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本次論壇發佈了337項國家標準外文版和智能製造國際標準化路線圖兩項成果,並圍繞“加強標準國際合作共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智能製造未來發展的國際標準需求、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開展專題討論。

國際標準推動技術創新

標準作爲技術發展的“風向標”、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深化標準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對智能製造技術創新、技術發展運用起到重要作用。

據瞭解,本次發佈的337項國家標準外文版,涉及軌道交通裝備、車輛、工業設備、智能製造機械、機器人等機械裝備,石油、鋼鐵等大宗商品,鐵路建設、能源開採等對外承包工程,還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空間科學、節能降碳等國際科技合作諸多重點領域。這些國家標準外文版將服務於國際經貿往來、工程項目建設和國際科技交流,有助於提升工業產品質量水平和工程項目建設效率,促進國內外檢測統一,支持科技發展與創新,進而降低貿易成本,爲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中國智慧。

標準國際合作作爲制度型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內在要求。一直以來,中國大力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治理,積極構建內外銜接的制度體系、開放接軌的工作體系和國際兼容的標準體系,爲國際、區域標準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同世界各國深化標準合作、加強交流互鑑,共同完善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國際標準體系,促進全球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智能製造加速標準化

近年來,隨着標準國際合作的加強,智能製造領域正加速實現標準化。

智能製造涉及到衆多的設備、軟件和系統,它們之間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是實現智能化生產的基礎。標準國際合作可以制定統一的標準,確保不同國家生產的設備和系統能夠相互兼容、互聯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島”。

國際電工委員會電氣運輸設備技術委員會(IEC/TC125)主席、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小東表示,“體系架構很重要,從生命週期、系統層級和智能特徵三個維度對智能製造所涉及的活動、裝備、特徵等內容進行描述,主要用於明確智能製造的標準化需求、對象和範圍,指導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

據瞭解,ISO、IEC、ITU等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累計發佈了750餘項智能製造相關國際標準,覆蓋98個技術委員會或分委會,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十年,我國智能製造領域累計發佈國家標準394項,其中基礎共性標準109項、關鍵技術標準280項、行業應用標準5項,牽頭制定了48項國際標準。

通過標準國際合作,可以構建智能製造產業良好生態。高通技術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李儼從事移動通信行業近30年,在他看來,移動通信技術如今不僅侷限於傳統的無線通信領域,而是演變爲一個深層次的技術賦能平臺,爲各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價值。這一轉變使得移動通信不僅在通信領域產生影響,更在製造、交通、醫療、能源等衆多行業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李儼表示,“隨着5G及未來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的低延遲、高帶寬和大連接能力爲智能製造、智慧城市和物聯網等應用場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此,各行業之間的跨界討論和合作顯得尤爲重要。通過共同制定開放、統一的標準,爲產業鏈各方提供了‘共同語言’,各行業間可以更好地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技術創新,提升產業效率。這種跨行業的協作不僅能加速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還能確保各方在智能化轉型中獲得共享的利益,形成良性的產業生態”。

數字化轉型核心是人工智能

本次論壇還圍繞全球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進行了討論。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每年爲世界經濟貢獻2.6萬億—4.4萬億美元產值,其中1/4來自制造業和供應鏈生產的改進。近些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2023年全國AI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截至2024年6月,我國已有超過4500家人工智能企業。

在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開荃看來,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趨勢,核心是人工智能。從“機器換人”到“機器助人”,人工智能將顯著提高製造業產品質量、優化生產流程、實現個性化定製,併爲製造業生產模式帶來巨大變化。

周開荃進一步表示,如在產品設計和創新方面,通過AI大模型和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設計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國機集團下屬中國電研,通過構建並訓練優化智能家居產品語料庫,顯著提高了智能家居產品語音識別準確度。

同時,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面臨挑戰和困難。如製造業行業門類、運行機理差異大,數字化轉型場景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對解決方案的個性化、異質化具有較高要求,很難找到可以直接複製的模式和經驗。目前大部分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常常會聚焦回報週期短、市場前景廣的領域提供解決方案,面對機理複雜、定製程度高的領域普遍不會主動加大投入,據統計,僅有約不到20%的人工智能企業具備面向製造業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

“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成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趨勢,將極大地改變傳統制造業面貌。”周開荃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孔文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