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助“拉美時刻”凝聚全球共識
項昊宇習近平主席在本月進行的拉美之行中參加了兩場重要多邊會議,對秘魯和巴西進行了國事訪問,歷時11天,行程逾4萬公里,出席近40場雙多邊活動,不僅創下近年來中國元首外交時間最長、距離最遠等紀錄,也是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關鍵歷史節點,對外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氣象、提出中國方案和凝聚全球共識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生動實踐。這是一個國際局勢動盪不斷的時代。烏克蘭和中東兩場地緣危機延宕,大國競爭和陣營對抗升溫,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回潮,使世界各國凝聚合作共識變得愈發艱難。人類社會選擇戰爭還是和平、競爭還是合作、團結還是割裂,拷問着世界各國的戰略選擇,站在十字路口的國際政經秩序正面臨重大方向性抉擇。習近平主席通過拉美之行密集的雙多邊元首外交,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獨特風範和創新發展。正如王毅外長在此訪情況介紹中指出的,中國元首跨越萬里山海,引領亞太開放合作啓新程,推動全球治理改革再聚焦,樹立互利共贏合作新典範,開啓中巴構建命運共同體新篇章,拓展全球夥伴關係新局面,也唱響了中國光明前景最強音。從利馬到里約熱內盧,習主席在人類歷史的十字路口發出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的明確信息,同時以中國智慧點亮全球治理的“拉美時刻”,展現了中國自信自立、開放包容、公道正義、合作共贏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事實上,從亞太經合組織(APEC)利馬會議和二十國集團(G20)里約峰會的臺前幕後來看,大國博弈和陣營角力依然暗流涌動,共識文件的達成殊爲不易。從兩場會議的主題和成果看,迴應了百年變局之下世界朝哪裡去、各國該怎麼辦以及中國如何作爲等問題。首先,兩場多邊會議再次印證了全球格局的多極化正在加速發展。兩大國際多邊場合匯聚了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近20個國際組織與會,是聯合國之外最具廣泛代表性的國際多邊機制。從參會各方表現看,以七國集團、歐盟爲代表的傳統西方集團和廣大“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此消彼長,全球力量對比更趨均衡。APEC領導人會議和G20峰會首次由拉美國家聯袂主辦,使以往常被忽視的拉美地區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臺中央,作爲“全球南方”的重要一極,拉美地區影響力上升標誌着“全球南方”內部更加均衡,世界多極化正朝縱深發展。其次,“真正的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區域主義”彰顯出強大生命力。近年來,隨着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的“印太戰略”干擾亞太區域合作架構,烏克蘭危機衝擊G20內部的團結合作,國際戰略界和學界一度出現看衰APEC和G20機制作用與前景的聲音。但從這次的兩場會議來看,作爲兩個跨大洲的多邊框架,APEC和G20依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強大生命力恰恰在於踐行了中國一貫主張和堅持的“真正的多邊主義”“開放的區域主義”理念。不同於追求絕對安全的排他性同盟合作,APEC機制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願的“APEC方式”,尊重各國的多樣化和自主選擇,這種相對靈活的合作方式,在動盪變革時代反而彰顯出獨特的制度優勢,成爲凝聚跨太平洋共識的最重要平臺。G20在經歷了過去兩年多來烏克蘭危機激化導致的內部割裂後,這次達成了長達20多頁的峰會宣言,包含85項共識,展現了世界主要力量依然存在廣泛的共同立場和訴求,將爲穩定全球秩序提供重要的“壓艙石”。第三,求同存異、團結自強是化解外部風險挑戰的最優解。從歷史上看,多邊合作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往往帶有“危機驅動”的特點,G20峰會就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應運而生。面對當今世界甚囂塵上的陣營對抗風險和保護主義逆流,世界各國在兩場重要多邊會議上展現出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合作意願,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以建設性態度推動了廣泛共識的形成。這次APEC會議提出致力於2040年建成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並達成“利馬路線圖”,聚焦於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貿易和投資,無疑將爲亞太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G20峰會就解決全球飢餓和貧困問題、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務實成果,並圍繞聯合國改革、金融監管、貿易投資、人工智能等領域多邊合作機制的完善達成諸多新共識,也彰顯了其作爲全球重要治理平臺的責任和擔當。站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重大歷史關口,“拉美時刻”凝聚起的全球共識力量,將助力形成更加平等有序的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全球化,其中展現出的“拉美精神”,也會成爲國際社會團結自強應對外部驚濤駭浪挑戰的中流砥柱。(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