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居民新村搭“長城”,美國高度讚揚,印度效仿卻慘烈失敗!

印度亞洲新聞社此前報道過一個新聞,稱中國在中印邊境附近建造了整整680個小康村,其目的便是讓印度村民看到如今的中國村莊是多麼富裕先進,並藉此吸引印度村民過上更美好的中國生活,甚至是引導印度村民去“反印”。

這番言論盡顯印度人心胸之狹隘。

中國近兩年的確在邊境地區建設了大量新村鎮,不過這是源自於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所提出的邊境新村建設政策,目的是爲了防範阻止偷越國境與抵禦鄰國蠶食政策。印度卻將其解讀爲意識滲透,更有甚者懷疑這是我國暗地裡的軍事設施部署,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更爲有趣的是,印度在發現我國邊境建設後,竟然也效仿其道斥資500億盧比提出了“活力村莊”計劃。可惜和中國不一樣的是,印度這個東施效顰的計劃,自然是失敗得一塌糊塗。

中國邊境新村

中國是全球陸地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擁有2.2萬公里的陸地邊界線,涉及國內9大省份與46個地市,並且與俄羅斯、蒙古、印度、越南等14個國家接壤,地緣問題長期處於一個較爲複雜的現狀。

而邊境城鎮則是邊境地區長期發展的主要依託,是國家邊疆治理體系中舉足輕重的一環。黨在十九大中着重強調,要全面加快邊疆發展,進一步鞏固邊境安全,而在十四五國家規劃中,更是重點強調了關於邊境地區發展的具體工程,其中大致分爲三步:建設邊境城鎮、完善城鎮功能與體系與強化長期發展能力。

邊境城鎮能爲我們帶來怎樣的好處呢?首先是提升邊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陸地邊境地區覆蓋整整7300萬人民,通過國家層面來推動邊境城鎮的發展建設,能最大限度的改善邊境人民的生活條件,推動邊境地區脫貧攻堅,也能吸引更多民居前往邊境居住。

根據今年8月《紐約時報》的相關報道,如今的中國邊境線村鎮,建有整齊規劃的房屋道路,環境整潔條件完善,由政府提供搬遷補貼,人民自願決定是否喬遷新居。

其次是推動區域發展,邊境地區往往擁有豐富充沛的礦產業、農牧業資源,另有秀美風景和獨特民俗文化,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待開發。而邊境城鎮化發展,能最快捷高效的發揮其優勢,構建起一片新天地。

最後就是鞏固民族意識,中國陸地邊境線80%以上設在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少數民族與周邊國家的民族毗鄰而居,情況複雜。城鎮化發展能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的共同團結,還能強化地區的居住環境安全,美國紐約時報將這成爲“鄉村長城”,十分符合邊境新村既能促進發展又能捍衛安全的特性,是十分貼切的形容。

而在實際效果上,中國邊境城鎮也的確取得了不錯的發展。與朝鮮俄羅斯所接壤的吉林,現有邊境村216個,當地在政策的指引下,發展礦產資源、邊境旅遊和貿易特產,將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自2023年以來邊境村常住人口增加8303人,駐村幹部多達697人,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以上高達135個,邊境村成功從空心化逆襲,如今正在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與活力。

再細化一點,比如景洪市曼加坡坎村民小組。全村共有75戶316人,現有118人選擇了移民新村。景洪市爲了搬遷安置,投用移民資金1343萬用於修建道路、完善基建、改造污水管網等等。目前曼加坡坎村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有效促進了邊境地區的穩定和諧。

總的來說,中國提出邊境新村建設,主要目的是爲了改善邊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有一部分目的是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進一步維護國土安全和國家利益。這對於我國而言是一個一舉兩得的雙贏政策,但是卻引發了印度的極大不滿。

印度的活力新村

印度的不滿要從一個地區的新村建設開始說起,西藏日喀則市東南部有個亞東縣,它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總面積4310平方公里,南北長123公里,東西寬45公里,如同一個楔子般直插印度和不丹之間。該地區平均海拔3500米,而我國所建的新村便位於亞東縣南部的亞東河谷地帶。

該地帶有一處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名爲洞郎,洞郎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處盆地,與印度錫金和不丹接壤,面積109平方公里,隸屬於我國亞東縣。洞郎牧草肥美,是當地牧民最爲珍愛的夏季牧場。

根據1892年簽署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洞郎無可爭議的屬於我國領土,印度獨立後也承認此事。但在後來,印度卻持續在邊境地區不斷挑釁製造事端,甚至在2017年私越邊境線闖入我國境內發動洞郎事件。最終在我國的強力反制下,印軍倉惶撤出境外。

而此次我國直接在洞郎地區建設了18個新村,其中11個坐落在中國與不丹的領土爭議區。印度這次總算是抓住了輿論事件,大肆宣揚中國公然侵佔不丹領土,對我國的新村建設評頭論足肆意污衊。然而事實上,中國的新村建設是完全得到了不丹的認可,不丹作爲當事國對此沒有任何意見與不滿,但印度卻宛如跳樑小醜般借題發揮,姿態實在令人作嘔。

印度在炒作洞郎新村事件後,有關部門還向美國行星實驗室購買了過去八年的衛星圖像,通過專業機構的分析,結合中國官方媒體、政府工作報告等相關內容,對中國新村建設的實際變化進行了一番調查。

最終他們發現,在中國和印度、不丹、尼泊爾邊境接壤的每一個喜馬拉雅山口附近,我們都至少建立了一個邊境新村。這個發現讓印度冷汗直流,他們認爲這些新村在和平時期看似是尋常百姓的居住地,可一旦處於戰爭時期,隨之就能變成解放軍的進駐地,周邊還配有完備的交通、電力以及各類供應設施,可以說每個新村都是一個作戰點與根據地。

印度左思右慮,最終決定以效仿的模式來反制我國,於是便提出了“活力邊境村”計劃。去年印度內閣批准整整500億盧比,在中印邊境附近大力建設活力鄉村,同時還批准七個全新印軍邊境部隊營,特來填補中印藏南邊境地區的駐軍空白。

印度的此項政策得到了國內人民的一片好評,在莫迪公佈這一決定後,印度網民評價道:拖延了整整75年之後,印度邊境線的村莊終於得到了重視與照顧。之前的執政黨從不屑於發展邊境地區,他們習慣了向中國讓步妥協。

然而事實上,印度活力邊境村計劃進行的卻並不順利。活力邊境村的目的並非是爲了改善居民環境,而是控制實際邊境線。但建設新村不僅需要高層決策力,更加考驗的是基層執行力,需要人力物力相結合,更需要吃苦耐勞的建設團隊,才能將邊境村莊建設出一片新天地。

顯然,印度在這一領域對比我國處於明顯劣勢,即便在印度國內中心地帶,想要建設一片高質高量的發展區都困難萬分,更遑論到了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的邊境。根據媒體實地查看,現在的印度活力邊境村是人煙罕至,不少居民居住一段時間後,因缺乏生計紛紛選擇撤離,這些斥資百億的新村隨之成爲了無人問津的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