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誤判生育低谷的到來 美媒:如今形勢更加複雜

中國誤判生育低谷的到來,美媒:如今形勢更加複雜。(澎湃新聞)

中國出現生育低谷的速度比許多人預期的要快,這引發了對人口結構崩潰的擔憂。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由於40多年前的誤判,如今應對這種生育低谷的形勢可能變得更加複雜。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是1980年開始實施的史上規模最大社會實驗之一,如今發生的快速轉變是當初的決策者所沒有預料到的。當時,世界各國政府都擔心人口過多會阻礙經濟增長。一位在莫斯科接受過飛彈訓練的科學家牽頭推動了中國的這一政策,其依據是將用於計算火箭軌跡的數學模型應用於計算人口增長。

4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老齡化比其他主要經濟體都早得多。少子化和高齡化的轉變有可能阻礙經濟增長。在沒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中,年輕女性越來越不願生育,而且年輕女性的數量也在逐年下降。對於如何改變這一政策塑造的觀念,中國政府束手無策。

根據最近的政府數據,去年中國的出生人口減少了50多萬,加速了2022年開始的人口下降。官員們稱這是因爲育齡婦女人數迅速減少(比一年前減少了300多萬),並承認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變化,許多女性推遲結婚和生育。

一些研究人員認爲,政府低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人口開始萎縮的時間甚至更早。

澳洲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in Australia)和上海社會科學院(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的研究人員預測,到本世紀末,中國將只有5.25億人口。這低於他們之前預測的5.97億人,比現在的14億人急劇下降。

澳洲維多利亞大學高級研究員、在墨爾本牽頭進行人口研究工作的彭秀健說:「我們對2022年和2023年的預測已經很低了,但實際情況卻更糟。」

中國的生育率接近每名婦女生育一個孩子,不到保持人口穩定的2.1更替率的一半。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生育率徘徊在3左右。

當時,中國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即將開始經濟改革。一羣科學家對中國領導人表示,除非開始限制生育,否則一百年後中國將有超過40億張嘴要吃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其他官員爲此憂心不已。

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1980年初發表了一篇由其中一些科學家撰寫的文章,建議中國尋找應對人口過剩的辦法,「把生育率降到1......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

那年秋天,中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但這些計算忽略了一些關鍵因素。

中國並不是當時唯一擔心人口過剩的國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人口迅速增長,點燃了對人類生育速度將超過糧食增產速度的擔憂,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早在近兩個世紀前就提出了這一觀點。

文革之後,中國官方加大力度重振科研。之前社會科學家曾受到毛澤東的紅衛兵迫害,而其他從事軍事相關工作的科學家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護。

這其中包括宋健,他是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門生,也是中國研究衛星和火箭的頂尖科學家之一。宋健曾在莫斯科學習,獲得了控制論(數學的一個分支)和軍事科學的高級學位。軍方官員將他派往戈壁沙漠上的火箭和衛星發射場,以躲避文革亂局。

宋健最終成爲中國主管科技的高級政府成員。他今年92歲。對於向國務院和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提出的置評請求,宋健未予迴應。

1975年,宋健作爲一箇中國學術代表團的成員訪問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在那裡他結識了荷蘭數學家Geert Jan Olsder。三年後,兩人在芬蘭的一次會議上第二次見面。

現年80多歲的Olsder表示,他當時談論了自己與其他數學家的研究如何從全球資源有限的警告中受到啓發,以及如何將數學模型應用於出生率。

Olsder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宋健用流利的英語與其他人交談,並對數學建模表現出濃厚興趣。Olsder表示,如果他和宋健沒有會面,他相信中國也會開始實施某種人口政策,但可能會晚一些。Olsder寫道,他覺得自己就像一長串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宋健完善了他的建模,並與一個科學家團隊開始計算不同的生育率會如何影響中國的人口數量。1979年底,宋健開始向官員們提交基於他們建模的報告。他計算出,按照每個婦女生育三個嬰兒的固定生育率,到208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2.6億。

憑藉計算機輔助的數學模型和政治人脈,宋健吸引到高層領導人的注意。曾撰寫過數本有關獨生子女政策書籍的哈佛大學人類學家葛蘇珊(Susan Greenhalgh)說,宋健認爲人口的快速增長會阻礙中國成爲一個富裕的現代化國家。

葛蘇珊說:「宋健用一種人口-經濟-生態危機即將到來的可怕論調來說服人們。」

爲了打消人們的疑慮,官員們當時曾表示,如果出生率下降太多,中國可以改變政策。中共中央在1980年致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一封公開信中說:「到30年以後,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實際情況是在短短十年多一點的時間內,生育率已降至更替率以下。只是年輕女性羣體仍然龐大,這使得中國人口還能繼續增長。但新生女孩的數量卻在迅速減少。

幾十年過去了,越來越多的人口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爲這項政策已過時且存在缺陷。他們說,隨着預期壽命延長和經濟狀況的改善,中國的生育率會自行下降。

宋健的人口數學中沒有考慮到的一個因素是人類行爲。中國政府有時會採取包括強制墮胎和絕育在內的粗暴措施,再加上數十年來政府一直宣傳小家庭的好處,因此在民衆心裡種下了一種持久的獨生子女心態。這種模式也沒有考慮到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如果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他們更願意生男孩。

年輕女性現在是中國人口困境的核心。她們越來越不願意生育,生育率逐年下降。

哈佛大學人類學家葛蘇珊說,在獨生子女政策下長大的女性是按照中國政府的目標成長起來的,即人口數量較少但質量高:受過良好教育、幹練且獨立。她說:「這些女性不會接受回到家庭做家庭主婦。」

研究人員說,除了文化和社會變化外,宋健的模型也沒有考慮到經濟因素,例如鄧小平改革引發的大規模涌入城市的移民潮,這在降低生育率方面發揮了超乎想像的作用。

現在領導上海社會科學院上述研究團隊的退休人口學家左學金十多年前就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暴發敲響了警鐘,他當時表示,當年實施計劃生育措施的必要條件都已逐漸消失了。

左學金在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多年來,人口過多一直是中國的主要擔憂。過去很難讓政府和公衆相信中國會出現人口快速下降和老齡化的問題。

宋健說,他認爲這在當時是一個正確的判斷。他在母校濟南大學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一百年來中外政治家和知識界擔憂的「中國人口大爆炸」的引信已被拆除。他寫道:「零增長是現代人類的歸宿,當代中國的急務。」他當時估計,中國的人口要到2035年以後纔會開始減少。他的估計偏差了超過十年,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從2022年開始減少。

中國政府稱,這一政策阻止了4億人口的出生,並經常將此作爲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包括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人口學家對這一數字提出了質疑,這些專家表示,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中國的生育率會自行下降。

即便2015年中國政府取消了獨生子女政策,也沒有完全廢除生育限制,而是改爲二孩政策。現在,中國政府呼籲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孩子,宣揚中國需要回歸生育友好型文化。

企業家、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都努力傳達這樣一個觀點:中國需要更多嬰兒。

旅行服務提供商攜程集團(Trip.com Group)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樑建章(James Liang)與人共同創辦了專注於人口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民間智庫育媧人口研究(YuWa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樑建章估計,中國需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用於直接補貼,以鼓勵生育並降低養育子女的成本,才能使生育率恢復到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1.4,這一支出比例與教育支出大致相當。他的公司每年爲長期員工發放每個孩子人民幣10000元的現金獎勵,直到孩子年滿5歲。

人口學家們正在設法瞭解中國出生率迅速下降的最新情況。聯合國(United Nations)對中國人口的預測已與現實情況不符,該預期是基於中國2020年的人口普查,並假定生育率爲 1.19。

聯合國人口估計和預測部門負責人Patrick Gerland說,他們的計算試圖反映長期趨勢,並不是爲快速變化而設計的。他同意其他研究人員的觀點,即中國的生育率更接近1.0。

他說:「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生育率從一年到下一年變化如此之快的國家,我們的人口預測結果將小於兩年前的預期。」聯合國計劃在7月份更新其預測。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婦產科高級科學家、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批評者易富賢長期以來一直認爲,中國的情況比官方數據顯示的還要糟糕。易富賢認爲,根據其他可獲得的數據(如入學人數和新生兒疫苗接種量)拼湊出的出生人口估計數,中國的人口實際上早在多年前就開始減少了。

「幾十年來中國所有的人口政策都是基於錯誤的預測,」易富賢說。「中國的人口危機超出了中國官員和國際社會的想像。」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社會學家蔡泳說,一代年輕人一旦下定決心,他們的想法就很難改變。蔡泳說,隨着官方發佈資訊和政策向新一代宣傳擴大家庭規模,生育率現在有可能提高,但「即使提高,也不會在短期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