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突破國際大豆壟斷格局
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時下中國大豆嚴重依賴來自南、北美洲的進口。近年來,中國政府下功夫抓大豆生產,大豆自給率兩年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
從育種到種植,大豆上游產業鏈正在發生變革,中國政府對科技興農的支持,引起了海外市場的關注。
近日,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發布消息,預計中國各級政府部門將在2024至2025年市場年度維持大豆生產支持政策。在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放寬了補貼範圍,除對大豆生產者補貼外,對採用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和大豆輪作種植者也將提供額外補貼,這引發了市場關注。
科研成果走進田間
2024年以來,我國以農業生產急需品種爲重點,加快種質資源精準鑑定和新品種選育,加大種業優勢企業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種業振興行動取得一批基礎性標誌性成果。
“今年有一塊實驗地塊大豆長勢特別好,我已經和種植農戶說好,幫我們留種。”黑龍江大豆主產區種植農戶徐建國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大豆經紀人那邊我也打招呼了,哪裡大豆種得好,給我留一些種子。”
徐建國這種選種方式,其實已經進化到了2.0版。此前,他的選種方式,直接不問種子出處,看見種子賣相好,就直接買來自己種上。但是,他發現,這些種子繁殖的二代,性狀並不穩定,會造成一定經濟損失。
同村的農戶還偶有因爲買種子而上當,導致幾乎顆粒無收。徐建國屬於農業大戶,他有1000多畝地用來種植水稻和大豆。
他介紹,大豆一般在鹽鹼地上種植,因爲大豆產量不高,所以經常找一些不好的地塊種大豆,不過在得知去年有農戶大豆畝產提高了50%後,徐建國動心了。“我計劃今年從選種開始,好好種植大豆。”他說。
中國北方地區因冬季較爲漫長,所以農業專家普遍推薦選擇早熟的大豆品種,以適應其獨特的氣候特性。
同時,栽培方式的選擇也會對種子的挑選產生影響。傳統耕種方式的農戶,通常選擇抗病性強且適應性廣的大豆品種,以增強作物的抗逆性。而對於那些採用機械化種植的農場,則應優先挑選適合機械化操作的種子,以提高種植效率和產量。
由於地塊面積大,徐建國幾乎不會去做灌溉農業,基本都是靠天吃飯。因此,挑選出與當地氣候相匹配的種子,對提升大豆的生長速度和最終產量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韓俊近日告訴記者,這兩年農業農村部聚焦玉米、小麥、大豆等主要糧油作物,實施了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未來還要聚焦高油高產大豆品種。
加大種業投入
無論是自家種植的大豆種子還是外購種子,都應確保其質量。妥善存種是確保每粒種子都具備優良品質和強生長力的關鍵步驟。
在大豆留種過程中,因爲保存環境不合格等問題,農戶通常會經受一定的損失。
寧夏一家種業公司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以玉米爲例,每一粒玉米種子都要進行防病蟲害的處理。“我們公司有自己的研發機構,同時與地處東北、華北和西北的高校實驗室合作,因此能夠保障種子產品的質量。”上述負責人說。
一直以來,大豆作爲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料來源,在中國的飲食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儘管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國,但目前所產的大豆主要滿足於製作豆腐等豆製品,而大量需要的大豆油和豆粕則主要依賴進口大豆在國內壓榨獲得。
據統計,中國有超過80%的大豆需要進口,較高的對外依存度使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然而,由於高度依賴進口,不僅增加了國家的經濟風險,也使得中國在全球大豆供應鏈中處於較爲被動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
通知指出:“深化種業振興和農業科技金融服務。建立健全種業基地、種業陣型企業清單共享和融資監測機制。積極對接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育種聯合攻關等重大任務。”
(編輯:杜麗娟 審覈:張榮旺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