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歐盟建交50週年之際,中歐領導人通電話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趙覺珵 劉彩玉】“儘管關稅爭端仍在持續,且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影響迫在眉睫,但歐盟和中國仍在努力加強溝通。”“歐洲動態”網14日報道稱,當天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通電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在2025年到來、科斯塔新上任以及中歐建交50週年之際,此次通話爲中歐關係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再次祝賀科斯塔就任歐洲理事會主席,指出今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50週年,是承前啓後的重要節點。雙方要總結中歐關係發展經驗,從中汲取重要啓示,共同維護好中歐關係政治基礎,推動中歐關係向好、向前發展,爲中歐人民帶來更大福祉,爲動盪不安的國際局勢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習近平強調,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夥伴。國際形勢越是嚴峻複雜,中歐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堅持夥伴關係定位。

科斯塔表示,2025年是歐中關係的重要年份。歐方願同中方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處理經貿分歧。他強調:“雙方應當合作而不是競爭。”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14日稱,有歐盟官員表示,“雙方都確認了中歐關係的重要性,歐中建交50週年可能是今年晚些時候舉行歐中領導人會晤的好機會”。報道稱,儘管日期尚未確定,但中國和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在1975年5月6日建立了外交關係,“因此5月初是可能的日期”。中歐上一次舉行領導人會晤是在2023年12月,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成功舉行。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儘管中歐關係在過去幾年面臨一些挑戰,但雙方仍然希望將過去50年中的友好與合作傳承下來,總結經驗並將其發揚光大,共同推動中歐關係在2025年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去年年底以來,中國與歐盟國家之間各層級互動頻繁。去年11月,應西班牙衆議長阿門戈爾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對西班牙進行正式友好訪問;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京同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舉行第二十六次中法戰略對話;12月17日,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和歐盟經濟社會委員會第十九次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行。

2024年,中歐之間的貿易也依然保持增勢。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歐盟是中國消費品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也是中國機電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2024年雙邊貿易增長1.6%,其中對法國、西班牙、匈牙利分別增長2%、4.5%、12.9%。

歐洲企業也在繼續加碼中國市場。去年12月,法國醫藥企業賽諾菲宣佈投資約10億歐元在北京設立全新生產基地;今年1月,德國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宣佈與中企小鵬汽車簽署諒解備忘錄,合作打造中國最大的超快充電網絡。

然而,雙方在經貿領域的摩擦也越發凸顯。香港《南華早報》14日稱,歐盟委員會於去年10 月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加徵高達35%的關稅,雙方的談判尚未達成最終結果。另據路透社同日報道,歐盟方面14日宣稱,長達數個月的調查發現,中國在公共合同競標中對歐盟醫療器械生產商存在所謂“不公平歧視”。報道稱,歐盟貿易委員馬洛斯·塞夫科維奇說,歐委會強烈希望與中國保持開放、公平和互利的貿易關係,包括在公共採購方面,但他也強調贊成通過對話找到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15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相關提問時強調,中方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維護市場經濟原則和世貿規則,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希望歐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市場開放承諾和公平競爭原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爲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分析人士認爲,影響中歐關係的另一大因素是美國。《南華早報》稱,當前距離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就職不足一週,預計他會爲中歐關係掀起新的波瀾。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歐關係內涵豐富,儘管在經貿領域出現摩擦,但雙方仍有一個基本共識,即交流和對話是解決分歧的有效方法。崔洪建同時表示,雖然當前國際和地區形勢變化爲中歐關係帶來考驗,但相信中歐關係能夠保持穩定、健康發展,並且變得更加堅韌,這將進一步體現出這一重要關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