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糖王,被內外夾攻
在國內市場接連受挫的徐福記,把糖反向賣到了曾經的糖原料產地東南亞。
11月2日,徐福記海外首家中國糖果品牌館在新加坡思家客新達城店開業。思佳客是新加坡最大的、主售中國商品的連鎖超市,在全新加坡共分佈着30多家分店。據稱徐福記已經和思佳客連續合作三年,銷售額已超千萬。
徐福記還在2023年了還進軍馬來西亞與越南,同樣取得明顯增長。而2022年聖誕季,初到北美市場的徐福記也銷量翻倍。
曾經憑藉"過年糖"定位而問鼎全國糖果市場的徐福記,其國內市場份額曾一度下滑跌至第三。在今年3月徐福記的2024新品戰略發佈會上,徐福記國際集團總裁劉興罡透露,稱徐福記已經連續4年實現高位增長,整體營收規模已超過70億元,海外市場對徐福記的重要不言而喻。
不過,出海的徐福記還是隻能做華人與年貨生意嗎?
糖果之王,出海遇阻
在國內稱王的徐福記,成立之初就就是一家外貿糖廠。
早在進入中國大陸之前,創始人徐家四兄弟就在中國臺灣從事糖果的代加工、貼牌與外銷,當時的徐記食品連品牌都沒有。
據創始人徐沆回憶,當時四兄弟選擇到東莞創業,主要看中其區位優勢:一是由於果糖與香料等原料大多來自東南亞,從靠近香港的東莞進口非常便利,二是東莞是當時全國最早發展加工貿易的城市之一,而徐記食品的工廠成立之初正是以來料加工爲主,所有產品只供出口外銷——至今,糖果糕餅等甜點代加工依然是徐福記的業務之一。
1995年,徐氏四兄弟看到了零售市場的巨大潛力,將徐記食品升級成爲品牌徐福記,將外銷轉爲內銷,踏上了成爲中國"糖果之王"的道路。
1997年,在國內的銷售額突破了1億元的徐福記,也萌生出對海外市場的興趣。同年,新加坡匯亞集團與徐氏兄弟成立BVI徐福記控股有限公司,這是徐福記第一次接受外資投資。
2006年,徐福記在新加坡上市。當時,創始人徐乘曾表示,徐福記未來也將會在中國國內上市。在新加坡的上市,則是承載了徐福記開拓海外的野心。
但徐福記對海外市場的開拓並不順利,徐福記在海外品牌影響力有限,銷量並不樂觀。
有意開拓中國糖果市場,且看中了徐福記渠道能力的雀巢,向徐福記伸出了橄欖枝。最終,雀巢以17億美元,完成對徐福記60%的股權的收購,成爲徐福記最大的股東,實現了這場"一個想走進來,一個想走出去"的"雙向奔赴"。
當時,由於徐福記強大的品牌力,外界不乏擔憂的聲音:雀巢的收購很可能讓徐福記的品牌影響力逐漸削弱。但事實證明,徐福記在接受收購之後依然保持了增長:2012年,據國家統計局調查評定,"徐福記"牌糖果連續15年全國市場同類產品銷量第一名。2013年,徐福記銷售額正式突破60億元。雀巢達成了開拓中國糖果市場的目標。
但反過來看,紮根中國年貨市場的徐福記,卻沒有藉助雀巢實現出海的目標。相反,徐福記在國內外的糖果市場,都遭遇了瑪氏、阿爾卑斯和億滋國際等國際糖果大牌更猛烈的圍攻。徐福記不僅在國內未與它們拉開差距,在海外,這些巨頭的地位更是難以撼動。
而徐福記強綁定的"過年糖"的定位,成爲在國內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隨着經濟與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糖果的消費不再侷限於"過年吃點好的"的理念了。而到了國外,只有華人華僑才過春節,外國人很難對過年糖建立認知。
徐福記在國內市場也開始顯出頹勢。早在2008年,徐福記雖身爲國內糖果銷量第一,但其市場份額竟只有3.9%。2014年,徐福記的市場份額已經跌至國內第三。
從外銷起家的徐福記,出海的第一戰落敗。而曾經的徐福記帶來的年味,也逐漸淡出年輕消費者的記憶。
只能賣給海外華人?
第二次出海的徐福記,還是選擇了起家時"新年糖"的節慶糖果定位。
1995年,徐氏兄弟觀察到,在國內春節置辦年貨,爲許多糖果品牌貢獻了佔全年40%以上的銷售額。於是,徐福記率先在打出了"新年糖"的概念與一系列產品,將品牌與年貨消費綁定。
2000年起,徐福記在全國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各大商超合作,設置了非常顯眼的專櫃,並開創了散裝稱重的糖果銷售形式,大幅提高了結算效率,也擴大了顧客選品的種類。這兩招迅速鎖定國內商超的年貨消費,讓徐福記成爲了散裝糖果大王。
再次殺向海外,徐福記以"新年糖"的定位,依然選擇了華人、商超這兩大路徑。
龐大的華人羣體、國際化的氛圍,新加坡一直是中國食品與餐飲出海的首選。更何況從90年代開始,徐福記就在這裡以資本運作的方式第一次尋求全球化發展。
新加坡華人羣體以福建廣東移民爲主,其飲食習慣與徐福記的產品高度重合,比如閩南的鳳梨酥、廣式的蛋卷。
而且在新加坡,春節的年貨消費同樣興盛。思佳客在官方社媒賬號提到,已經與徐福記在新加坡連續合作三年,銷售額已經突破千萬。
2023年,徐福記在東南亞市場取得了明顯的增長。在同樣有龐大華人羣體的馬來西亞,徐福記年貨年糖產品也開始覆蓋當地的連鎖超市如Lotus’s和永旺。在越南,徐福記的軟糖也大受歡迎,而軟糖也是徐福記在2023取得最顯著增長的產品,全年銷量達到了72億顆,增速達79%。
2022年,徐福記登陸北美市場時同樣率先瞄準了華人羣體。徐福記最先上架了北美大型線上超市Weee!和Yami buy:這兩個網站的消費羣體正是以華人爲主的亞裔。今年2月,徐福記的產品成功上架美國第一大連鎖會員制線下零售商超好市多;在加拿大,徐福記上架了沃爾瑪,Sobeys和Loblaws集團旗下的超市。
在北美,徐福記最初則在"洋節"的促銷大節發力。曾經以電視廣告深入人心的徐福記,於2022年的聖誕節前夕,在美國中文電視盒子italkbb投放電視廣告。2022年的平安夜當天,在斯坦福大學和Google公司附近,徐福記的美食路演活動也引發路人爭相圍觀,除了華人,當地學生和白領也踊躍參與。
2023年的農曆新年期間,徐福記廣告登上了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爲北美增添中國新年的氛圍感。此外,也增加了在美國的火車、超市。地鐵站的戶外廣告投放。開始嘗試將北美的農曆新年也與徐福記的品牌綁定起來。
一系列的營銷活動,最終促成了徐福記在2022年聖誕季期間,在北美實現了翻倍增長。
但如此看來,徐福記的增長尚未走出大熒幕與華人羣體的窠臼。
經典難講新故事
在出海的各個中國糖果品牌當中,徐福記並不亮眼,甚至可以說,僅僅是找到了生路。
在國外媒體Candy Industry發佈的"2024年度全球100大糖果公司排行榜"中,上榜的中國糖果企業僅有兩家:旺旺與金多多,徐福記並不在其中。
曾表示"要把海外市場當未來的中國市場來做"的旺旺,在2024財年上半年,其海外業務增幅達到雙位數,但公司營收卻同比下降3.5%。旺旺執行董事蔡紹中年初曾坦言:與過去增長趨勢相比,在國內市場沒有達到預期增長目標。尋找增量同樣是旺旺出海的動力。
2019年,旺旺的第一個越南海外銷售公司開始運營,2022年,首個海外生產基地越南工廠已經投產。截至2023財年,旺旺已在越南、美國、德國、印尼和泰國都設立了海外公司。今年9月份,旺旺斥一億巨資購買一架商務機,官方解釋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管理層需要"更頻繁往返不同的海外地區。"
同樣是來自中國臺灣,同樣是一代人的童年,旺旺出海比徐福記步伐更大。同時,近年來面臨各類健康糖果零食的圍攻,旺旺也不斷研發推出新品。但是沒有任何新產品成爲了新爆款。提起旺旺的糖果,人們還是會想到旺仔QQ糖、牛奶糖這些經典產品。
缺乏爆款新品同樣是徐福記需要面臨的問題,人們對徐福記的產品認知還是停留在超市裡散裝的酥心糖、牛軋糖、沙琪瑪......
而看似名不見經傳的金多多,卻用創意在低糖時代吸引了海外年輕一代買單。
與徐福記同樣是從代工廠起步,2004年創立的金多多,最早承接亞非地區的糖果訂單,隨後通過給美國糖果企業代工,開始逐步熟悉美國糖果市場。2008年開始,金多多旗下創意糖果品牌Amos正式登陸美國沃爾瑪。2023年,Amos在海外年銷達到1.81億美元。
金多多同樣走了線下商超與節慶糖果的路線。在北美的復活節、聖誕節、萬聖節等節慶期間,沃爾瑪等商超會向消費者供應大量節慶創意糖果。Amos在2017年推出的樂高積木造型的創意糖果,正好在北美抓住了兒童用戶在節日期間"吃"與"玩"的需求,成爲Amos的爆款。之後的金多多,不斷將玩具元素融入其糖果產品當中。
可供玩樂讓糖果也具備了社交屬性,因此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體與達人合作,也成爲了Amos收穫更多Z時代消費者的重要場景。截至今年7月,Amos Sweets 的TikTok Shop總GMV已達108萬美元:線上與線下的全渠道銷售,也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相比徐福記或旺旺龐大的產品線,金多多追求的是把細分市場"做專、做深、做透"。除了Amos的創意糖果,金多多旗下還有營養糖果品牌Biobor,主打時尚功能性薄荷糖品牌Blink。創始人馬恩多認爲,創意類糖果能夠帶來快樂,營養功能類糖果能夠帶來健康,這兩個元素永遠不會過時。
"一定要找到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全自動化時代,行業巨頭的設備生產成本更低,還是得靠差異化。"因此,金多多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國內的成本優勢,生產出只有手工介入才能實現的創意糖果。"很多的大外籍企業、大品牌基本不可能用手工去製作產品。現在來說可能是一種不對稱優勢。"
相比徐福記與旺旺,金多多並無"經典"的束縛。相反,無論是產品、渠道或營銷,金多多從一開始就以差異化的打法出海,不僅與中國品牌在海外拉開了差距,也在北美市場的各路糖果巨頭之下殺出重圍。
這也印證了曾有媒體對徐福記的評價:"臃腫的徐福記,缺乏一顆年輕而有活力的心臟。"作爲一代人的年味回憶,卻忘了與下一代人一同成長。
根據尼爾森市場研究機構統計,北美市場佔據全球零食消費的33%,而糖果類零食如巧克力、硬糖等,歐洲和北美就佔據了全球78%的份額。相比之下,2014至2019年期間,中國人均糖果消費量從1.41千克下降至1.28千克,這導致了國內糖果市場及其生產的不斷萎縮。
徐福記面臨的是中國糖果行業的困境,但中國糖果品牌能否在海外市場找到新的增量,還在於能否講出新的故事。"過年糖"如今年味漸淡,在不過春節的海外,徐福記更難吃30年前的老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