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破局 軌道發射次數首超美國

18顆民營衛星、四發探空火箭、首發運載火箭發射嘗試、首家民營火箭智造基地、首次衛星小批量生產——這是中國商業航天領域交出的年度成績單。

作爲商業航天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率先起步,民營企業的加入正爲這股熱潮推波助瀾。

商業航天,指的是以盈利爲目的的航天活動,按照市場規則來配置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

“今年是中國商業航天全面開花的一年。” 在回顧2018年時,多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高管給出了類似的答案。

天儀研究院CEO楊峰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政府支持力度、資源開放、資金投入和人才流入等多方面,商業航天在今年都取得重要進展,行業頭部企業已經涌現。

破局的一年

今年,天儀研究院成功發射了10顆小衛星,首次實現了衛星的小批量生產。它還與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共同組建了“先進微納衛星研製聯合實驗室”,首枚技術驗證星已於12月發射升空。

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的“靈鵲”遙感星座計劃和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九天微星)的物聯網星座計劃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其中,九天微星在12月初將七顆“瓢蟲系列”衛星送入太空用以驗證物聯網通信關鍵技術。

除了上述民營衛星企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天基物聯網系統“虹雲工程”,以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鴻雁”均於年內完成首星發射。

一位商業衛星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2018年全球地軌衛星市場增長幅度或達到30%,其中,國家隊和民營企業的商業衛星發展迅速,甚至出現了設想之外的新應用領域。

與商業衛星市場的快速發展相比,商業火箭的前進步伐相對較慢,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經成立了超過110家商業航天企業,其中商業火箭公司有十餘家。

對於民營商業火箭公司而言 ,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的競爭纔剛剛開始。

2018年,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和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零壹空間)分別成功發射兩枚亞軌道火箭,其中,星際榮耀成爲首家進入酒泉衛星發射場進行發射的民營火箭企業。

另一家民營火箭公司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在10月底進行了首次運載火箭的發射嘗試,但未能按計劃入軌。12月,它又宣佈其首家民營火箭製造基地已投入使用。

作爲商業航天領域的另一大亮點,國家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今年首次向民營火箭公司開放。9-10月間,三家民營火箭公司相繼走進酒泉。

2018年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發展商業航天愈發重視。國家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提出了“鼓勵、有序”的指導方針。相關政策細則也在加速制定中。

在藍箭航天CEO張昌武看來,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在2018年破局,國家隊取得的成績也同樣令世界矚目。

美國商業航天公司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在推特上評論稱,“中國航天進展驚人,今年軌道發射次數將首次超過美國。”

截至目前,中國在2018年共完成了39次運載火箭發射。

資本寒冬中的暖春

在融資環境趨緊的情況下,商業航天正成爲資本追逐的新熱點。

據36氪統計,包括經緯、華創、高榕、晨興、IDG、順爲等在內的衆多投資機構均在商業航天領域有所行動,火箭及衛星領域第一梯隊的創業公司估值已超30億元。

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和零壹空間已分別完成了3億元的B+輪和B輪融資,星際榮耀完成了A輪融資,星河動力、國星宇航、空天動力也收穫了天使輪融資。

商業衛星方面,天儀研究院在今年完成了1.5億元的B輪融資,九天微星和銀河航天也分別完成了A輪以及A+輪融資。包括微納星空、千乘探索、零重力實驗室在內的多家初創企業也相繼公佈了融資新進展,已披露的單筆融資金額均爲數千萬元。

“與其他行業相比,商業航天領域的企業在資本寒冬中收穫了更多的關注和投資。”楊峰表示,2019年仍存在諸多變數,單就目前看來,投資形勢可能依然向好。

“但資本只是助推器和催化劑,企業需要練就不依靠資本活着的本事。”他補充到。

九天微星的CEO謝濤也認爲,當資本從狂熱中冷靜下來,公司的技術水平和持續運營能力纔是獲得最終認可的關鍵因素。

多家商業航天企業表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嘗試瞭解並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各大企業的下一輪融資正在推進當中。

“商業航天領域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第一名可以佔到70%的市場資源。對於領先企業而言,現在已經是它們在選擇投資者。”一位頭部企業的高管表示。

小火箭聯合會創始人邢強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航天產業發展週期往往與宏觀經濟週期相背離。

例如,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國家進入經濟滯脹階段,美國航天產業卻迎來了繁榮時期;21世紀初,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時,航天產業反而在低谷徘徊。

他認爲,歷史經驗顯示,在宏觀經濟發展不夠好時,人們往往更容易投入實業,嘗試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實際問題。

“商業航天是高端製造業也是高端服務業。”邢強表示,發展商業航天有助於中國在國際貿易甚至是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

明年該怎麼“飛”?

從目前國內各家商業航天公司對未來的規劃看,明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會更爲熱鬧。

楊峰透露,天儀研究院將於2019年開始建設自己的衛星星座。

九天微星也計劃明年將通過與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及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合作的“一箭四星”,啓動星座組網和正式商用。該公司還希望於2022年底完成72顆星物聯網小衛星佈局,在2025年前完成由800顆小衛星組成的低軌互聯網星座。

儘快填補成功發射運載火箭這一空白,則是中國各家民營火箭企業最希望在2019年完成的事情。

“2019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需要向全世界證明自己可靠的在軌交付能力。”邢強指出,衛星應用方面需提供足夠的市場需求,運載火箭的產能和供應鏈也應向形成產業化階段邁進,而不只是嘗試階段。

“換言之,就是從證明我們可以做,到證明可以做得好。”他解釋稱。

對於商業火箭公司而言,邢強認爲,控制發射成本、跑通訂單流程、具備一定的發射可靠性和彈性,是未來需要突破的核心要素。

與傳統航天相比,商業航天最大的特點和挑戰是——必須直面市場競爭,考慮盈利和商業化難題。

張昌武稱,面向未來,商業航天行業還需要更多變革,更多元的組成。

星際榮耀總裁助理姚博文認爲,企業未來需重點考慮如何將技術落地成產品,將產品投入市場並得到認可,且實現規模生產。“怎樣將技術與市場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每個創業公司都要面臨的問題。”他表示。

在這一點上,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做的還遠不夠。“中國民營火箭公司需要在未來兩年間走完這一過程。” 姚博文說。

零壹空間總裁、聯合創始人馬超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爲,企業應紮紮實實地攻堅技術,做好產品,且要做好戰略佈局,早日跑通商業模式,最終實現商業化。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商業航天的生態正逐漸明晰。在九天微星的CEO謝濤看來,更多企業已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並進行差異化競爭。

“但衛星企業在應用方面還需取得更多的突破。” 謝濤稱,下一步,頭部企業應進一步承擔起帶動行業生態繁榮的責任,並引領商業航天供應鏈的構建。

對於供應鏈的構建,楊峰也認爲,這是商業航天企業在2019年應着重推進的工作,這需要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好用的不便宜,便宜的不好用。” 楊峰說,若想提高組部件的性價比,需要增加市場競爭和選擇,這需要企業加大投入。

過去一年,國家對商業航天及民營企業的支持已帶來相當多的政策利好。對於未來政策的期望,楊峰向界面記者表示,明確的政策出臺仍需時間,不需要太過着急。

邢強也認爲,商業航天相關政策的細則制定不宜操之過急,建議在商業航天立法過程中引入“學習期”的概念。

“在兩年左右的學習期中,企業可以獲得更多自主發展、自然進化的機會,有關部門可以參考領先企業的模式和經驗,制定出事實標準。”他解釋道,“過早地制定過多細則,反而可能會給部分企業的發展帶來阻礙。”

商業航天技術快速迭代,質量管理、發射申報和審批流程要符合規範和國家法律法規。“這需要行業自律,也需要形成快速且公平的對話協調機制,讓各參與方可以坐在一起進行溝通。”邢強稱,航天領域第二次發展高峰即將到來,需要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行業的發展。(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