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處自然遺產申遺成功 世界自然遺產總數居全球第一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當地時間2024 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羣、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我國已擁有15 項世界自然遺產、4 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乾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衆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徵,令人歎爲觀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

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誌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如此獨特的景觀展現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展示着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爲:"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羣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乾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傑出範例,也是全球範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於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溼地,爲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爲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 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次會議,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的傑出範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爲:"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其潮灘對於保護世界範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爲45種受脅鳥類在內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於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