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的“複利效應”,開始在瑞幸身上顯現
文/山核桃
在被投資者奉爲“股神”巴菲特眼裡,幾乎每年的“致股東的信”裡,這位老人都會反覆向人們闡述一個不變的主題——“複利”帶來的樂趣。
所謂“複利效應”源自經濟學的概念,原指資產收益率以複利計息時,經過若干期後,資產規模(本利和)將超過以單利計息的情況,但巴菲特口中“複利”其實更像是一種長期投資的思維,優秀的企業需要通過長期堅定地投入,在時間沉澱中,積累自身優勢,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複利價值”。
如他自己所言:“很溼的雪,就是複利;很長的坡,就是時間。很溼的雪加上很長的坡,就能滾成巨大的雪球,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如果按照巴菲特的理論,尋找泛消費領域具備複利價值的長坡賽道,咖啡一定是很多人的答案。
一方面,與國外相比,中國咖啡的低滲透率意味着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不斷涌入的跨界玩家持續印證咖啡賽道的吸引力。但在“咖啡真香”的另一面,中國咖啡面臨着極爲激烈的競爭格局——價格競爭激烈、品牌閉店消息始終不斷。
行業焦慮聲中,人們也在疑惑一個關鍵問題:中國咖啡的“複利效應”何時顯現?
剛剛發佈Q3財報的瑞幸身上,我們找到了這個關鍵問題的答案。
剛剛過去的三季度,儘管是傳統旺季,但對包括現制飲品在內的線下巨頭們而言,依舊是壓力承壓的一季度。
食品巨頭雀巢今年前三季度大中華區銷售額下降,另一邊的星巴克,爲應對複雜的競爭形勢,新任CEO布萊恩·尼科爾就坦言:“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戰略,這樣才能恢復增長”。
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理性保守的消費風向疊加供應鏈成本的上升,也讓不少現製茶飲玩家對發展前景持“審慎”態度,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在開店速度上。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9月底,全國咖啡門店總計達191361家,相比8月,僅一月就減少超5000家,行業媒體「咖門」也提到,最近一年,有4.7萬家咖啡店消失。
相比之下,瑞幸依舊保持穩健的門店拓展節奏。最新財報顯示,瑞幸第三季度淨新開門店1382家,截至本季度末,瑞幸門店總數達21343家(包含45家新加坡門店),其中自營門店13936家,聯營門店7407家。
在超兩萬門店的高基數下,除了領先的開店速度,門店的經營質量也在提升。本季度,瑞幸自營門店收入同比增長45.9%,聯營門店收入同比增長27.2%。其中,自營門店利潤率爲23.3%,環比一二季度均在明顯提升,2023年同期爲23.1%,盈利水平顯著提升。
這無疑給投資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財報發佈後,瑞幸報收26.50美元,漲幅超10%。
兼具量和質的門店擴張,夯實了瑞幸的規模優勢,這也是其“複利的基底”。
在中國咖啡行業的“規模戰”裡,規模即壁壘,瑞幸規模優勢的長期價值有二:一方面,門店是品牌的標識,依靠超兩萬的門店,瑞幸具備了覆蓋更廣泛消費者的能力。
另一方面,依靠規模優勢,瑞倖進一步提升了對上游採購端的話語權。作爲咖啡優質產區的“採購大戶”,今年6月,瑞幸就以合作備忘錄的形式,計劃未來兩年從巴西採購12萬噸優質咖啡豆。
規模優勢也進一步拉開了瑞幸與對手的差距,反映在營收端,瑞幸的創收能力也隨門店規模擴張持續提升。
延續此前的增長,本季度瑞幸的收入和利潤均創新高,不僅首次單季收入破百億,達101.81億元,同比增長41.4%。盈利能力也有所提升。本季瑞幸淨利潤超13億元,去年同期爲9.88億元,在美國會計準則(GAAP)下營業利潤率爲15.3%。
規模優勢外,瑞幸還通過長期堅定地投入供應鏈建設,以自建工廠、搭建供應鏈網絡的方式,謀求“一杯咖啡”的品質和專業。
今年3月,瑞幸保山的鮮果處理廠開始試運營;4月,瑞幸崑山的烘焙工廠投產,年產能超3萬噸;8月,青島城陽區瑞幸咖啡創新生產中心項目也正式動工,預計年烘焙產能達5.5萬噸。短短三年內,瑞幸已完成了四家自有工廠的佈局,包括福建、江蘇與青島三家烘焙基地預測將形成年產能10萬噸的咖啡烘焙供應網絡。
雲南保山鮮果處理加工廠全進口咖啡生豆處理生產線
前有門店的規模效應,後有供應鏈的深厚積累,二者構成了瑞幸複利的基本盤,可以說,瑞幸的穩定增長並非是偶然。
在市場眼中,中國咖啡市場之所以誘人,還在於其無限的想象力。
消費市場和需求總是瞬息萬變,一方面,由於沒有咖啡基因,中國消費者口味多元,這也意味着“咖啡菜單”遠沒有固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瑞幸在奶咖品類的創新。另一方面,在用戶消費場景上,現制飲品也尚未覆蓋用戶消費的全時段需求。
正如瑞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郭謹一在業績溝通會中所言:“中國市場客戶基數大、消費能力強、市場空間廣闊,特別是隨着近年來咖啡消費習慣的加速培養,市場潛力不斷擴大,中國咖啡行業發展天花板還在持續提高。”
提高行業天花板無疑需要先發者找到撬動複利的增長槓桿,瑞幸給出的答案是擁抱變化——產品端的“無限創新”和品牌端的“更懂人心”,瑞幸正日拱一卒地拓寬自身和咖啡行業的想象力。
來自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是,沒有瑞幸跨不了的界。在產品上,瑞幸通過“咖啡+”的打法,將飲品創新玩成了一場“無限的遊戲”。
一方面,依靠高頻穩定的上新和爆品機制,瑞幸不斷滿足消費者豐富的口味需求,第三季度瑞幸總計推出28款現制飲品及多款輕食,平均每週至少推出2款產品,瑞幸依舊是中國產品上新最快的咖啡品牌之一。
另一方面,瑞幸還在探索新品類,融入更多元的消費者場景,8月推出的爆款系列“輕乳茶”就是最好的例子。
借“咖啡+茶飲”的跨界,“輕輕茉莉·輕乳茶”推出首月就售出4400多萬杯,瑞幸以“上午咖啡、下午茶”,拓寬了消費場景,既盤活了咖啡以外的非高峰消費時間段,也順勢拓寬了自己的消費羣體,截至今年三季度,瑞幸累計用戶數已突破3億大關,月均交易用戶數也持續提升,達7985萬。
產品之外,在品牌端瑞幸也在持續通過多樣化和創新性的營銷聯名,給足消費者情緒價值,從《玫瑰的故事》到《黑神話:悟空》再到“黃油小熊”,在“聯名火熱”的當下,瑞幸依舊能通過站在熱點話題和流量C位,持續爲用戶製造驚喜,年輕化的品牌價值也深入人心。
近日,由《第一財經》雜誌發佈2024年“金字招牌”榜單也顯示,憑藉在產品與品牌方面的綜合實力,瑞幸蟬聯連鎖咖啡“金字招牌”。
擁抱變化,深耕產品和品牌上的持續創新,成了瑞幸撬動複利價值的槓桿, 一方面,創新品類,進一步提高了用戶留存和消費頻次;另一方面,通過品牌營銷創新,和年輕人站在一起,也讓瑞幸的品牌價值感得以不斷提升。
“中國的現狀沒有一個‘魔法數字’來解釋,僅有許多數字和巨大的潛力可供利用。”
這是近期國際咖啡組織(ICO)對中國咖啡市場變化的評價。
與全球咖啡千年歷史相比,中國咖啡的歷史並不長,咖啡走向大衆化也是這幾年的事,研究者們也常對比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尋找中國咖啡發展的歷史規律,但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在供需兩側存在發展的共性,但也需關注中國個性化的特徵。
當前,中國咖啡市場尚屬發展的早中期,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消費羣體的年輕化、下沉市場的機會以及咖啡和茶飲的融合,這些都是中國咖啡市場的新特點。
在這樣個性化和複雜性兼具的市場環境下,對瑞幸增長邏輯的理解也應該轉向更長期的複利視角,而非僅僅只是關注財報的增長數據。
畢竟,瑞幸的角色絕不僅僅是當前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也同樣是中國咖啡市場的探索者、教育者和推動者。 從這一點來說,瑞幸所在做的不止是自身謀求長期複利,也在推動中國咖啡行業收穫更多的“複利價值”,走上一條破圈、高質、效率的發展之路。
所謂的“破圈”是跟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拓寬“咖啡+”的生意邊界,瑞幸以品類擴張的思路,不斷跨界創新嘗試,不止是做“咖啡的生意”,而是瞄準“全品類”的未來,從這一點來說,中國咖啡行業的想象力也絕不止步於“咖啡”。
所謂的“高質”是指瑞幸對品質與專業的深耕,通過夯實供應鏈壁壘,垂直整合產業鏈,爲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選擇。
今年,在瑞幸的“一杯高品質咖啡”背後,不僅是“四家自有工廠”的建設,對供應鏈的全流程把控,瑞幸還在深入源頭,在原產地的最前端深度參與咖啡種植採收、生豆處理、品質把控等各個環節,把控咖啡豆質量。
截至目前,瑞幸的採購範圍已覆蓋中國雲南、巴西、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巴拿馬等優質咖啡地區,自2023年啓動的瑞幸“全球尋豆之旅”也集合了專業尋豆師團隊,不斷爲消費者尋找高品質的咖啡豆,這些都在助推中國咖啡邁向高品質和精品化。
在高質和破圈外,作爲中國門店數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在持續做大規模後,也在關注效率。
與效率強相關的數字化也是中國咖啡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位於雲南保山的鮮果處理加工廠就採用了全球領先的環保處理技術;瑞幸江蘇烘焙基地既實現了在生豆倉儲、分撥、烘焙、包裝等各個環節的全流程智能化與自動化,還因高效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收穫央視新聞的報道和點贊。
瑞幸江蘇烘焙基地
除此以外,瑞幸還將數字化貫穿於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門店運營、食安管控等各個環節,系統化的數字能力也進一步反哺產品研發、品質管理和門店運營效率的提升。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曾言:“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它。”過往消費商業史已告訴我們,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在中國咖啡的廣袤市場裡,一定會誕生基業長青的偉大企業,瑞幸的穩健增長已向市場展現了咖啡行業的韌性與活力,在靜待其更多複利價值的同時,我們也相信,中國咖啡在未來也一定大有可爲。
(本文僅代表“財經無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