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30週年:縱深推進數實融合,人工智能更加“類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繳翼飛 實習生王甜 北京報道1994年4月20日,一條64K國際專線開通,中國實現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成爲國際互聯網第七十七個成員。時值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週年,中國5G基站數量躍居全球第一,IPv6地址資源總量、算力總規模均位居世界前列,AI大模型研發如火如荼,中國互聯網正面臨着更多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7月9日,2024(第二十三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開幕。與會嘉賓聚焦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安全等熱點,展望中國互聯網的未來發展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在大會上表示,當前要深刻認識互聯網是優化資源配置、變革發展範式、重塑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未來要聚焦創新引領,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等龍頭作用,引導更多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推進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聯網、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攻關突破和成果轉換。

互聯網重點轉向“數實融合”

“30年來,中國互聯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大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道路。”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尚冰在大會上介紹。

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5G基站總數超過380萬個,全球佔比達到60%以上,千兆用戶全球佔比超過70%。經濟社會信息大動脈不斷拓寬暢通,互聯網國家頂級域名註冊量全球第一,IPv6地址資源總量、算力總規模均位居世界前列,網絡服務質量加快邁向世界一流,融合應用走深走實。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介紹,截至2023年底,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78%,年增長率達2.6%,用戶數接近飽和。與此同時,網民平均上網時長從2019年的4.4小時/天降至2023年的3.7小時/天,顯示出公衆互聯網用戶增長已接近天花板。

不過,在IPv6的普及方面,中國取得了顯著進展,國內互聯網企業在線統計並去重彙總後的數據顯示,IPv6滲透率已達72.7%。這一數字遠高於APNIC同期實測的33.57%,顯示出我國在IPv6推廣上的積極成效。

“公共聯網用戶數增長基本到頂,隨着互聯網普及率的穩步提升和移動用戶數接近飽和,連接數的增長將逐漸從公衆用戶轉向各類專網,特別是算力網、政企專網、工業內網、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其中工業內網的連接數空間巨大,亟待開發。”鄔賀銓說。

趙志國介紹,目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日益成爲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縱深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互聯網應用持續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向生產製造核心環節延伸,工業互聯網加快體系化發展、規模化應用,實現41個工業大類的全覆蓋。“5G+工業互聯網”的項目超過了1.3萬個,有力支撐製造業數字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

鄔賀銓指出,工業互聯網作爲互聯網的下半場,雖然開局不如人意,但隨着AI等技術的融入,正逐步提升互聯網接入物理實體、服務垂直行業的能力,促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7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會議明確,要從全局高度認識和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要“支持制定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數據局綜合司此前印發的《數字經濟2024年工作要點》,今年將主要推動適度超前佈局數字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數字技術創新突破、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全面築牢數字安全屏障、主動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加強跨部門協同聯動等9方面工作內容。

趙志國表示,要深入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持續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網聯;要全力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和規模化應用,深入實施標識“貫通”行動,加快建設5G工程,打造“5G+工業互聯網”的升級版;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支撐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大模型向視覺、聽覺、具身等多方向擴展

談及中國互聯網的未來,人工智能成爲會上最受矚目的發展方向。目前國家也將AI行業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AI技術正逐漸從理論走向越來越多的現實應用場景

尚冰表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了空前的密集活躍期,以通用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重構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加速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尚冰建議加快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軟硬件技術創新,構築以大模型爲代表的自主生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鄔賀銓認爲,大模型需有執行的載體來接受任務並實施決策。Al Agent(智能附體)是目前大模型行業應用的切入點。Agent具有記憶、使用工具和採取行動的能力,實現自主規劃和環境交互,完成“AI爲主,人爲監督”的工作,超越Copilot(以人爲主,AI輔助),成爲大模型落地的載體。

對於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未來發展路線,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黃鐵軍認爲,未來3年,大模型將擴展到視覺、聽覺、具身、行動等通用智能,規模變大,尺寸變小,成爲具身智能的“大腦”,普通語言升級爲科學語言,人工智能將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未來10年,人類全面進入智力時代,就像工業革命解放體力、電力革命解決能源流通,以智力爲核心的科技、經濟、社會生態構建完成;未來20年,行爲主義(強化學習)和類腦智能(徹底連接主義)發揮更大作用。

“未來10到20年間,大模型都會深刻改變世界。”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認爲, 大模型不是操作系統,會成爲未來整個社會、整個數字化業務裡的重要組建。人工智能的賽道非常寬,不僅互聯網巨頭有機會,傳統企業和創業者也有機會。

AI快速發展的同時,強大的算力網絡支撐以及安全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人工智能新時代面臨着AI“飽和式”攻擊、AI深度僞造、AI污染數據等安全威脅,政企機構的網絡安全建設還處於探索階段,存在着人力不足、思路落後、體系不全的薄弱環節。

齊向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想要應對上述安全威脅、補齊薄弱環節,同樣要用AI來驅動安全,爲安全能力帶來指數級躍升。在單點設備檢測方面,AI可以對過去人工漏掉的告警進行全量研判,實現安全能力十倍級提升;在體系化防禦方面,通過AI賦能的綜合分析和全局聯動,實現安全能力百倍級提升;在溯源和反制方面,從威脅發現到攻擊溯源環節,依託AI的智能化、自動化,可實現響應能力的千倍級提升。

對於發展算力網絡方面,趙志國表示,未來將優化算力基礎設施的佈局,引導東西部算力協同發展,推動算力資源多元化供給,提升算力資源的調度水平,持續發力構建全國一體化的算力體系。